当AI开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们该怎么办?——聊聊大模型安全与反“幻觉”技术
大家好,我是 Echo_Wish。
今天我们不谈高大上的算法,也不炫硬核架构,咱聊点朴实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大模型有时候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比如你问它:
“周杰伦和爱因斯坦是什么关系?”
有些模型能给你来一句:
“他们曾经一起研究过相对论中的韵律结构……”
???兄弟,你是认真的?
这种现象,在大模型领域有个正式的名字:
—— 幻觉(Hallucination)
意思是模型开始“瞎编”。
而当模型开始瞎编,那就不是 AI,而是会骗你的小作文大师。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模型会“乱说”?
- 我们怎么检测它?
- 怎么让它不敢瞎编?
今天咱就好好聊聊。
一、大模型为什么会“胡说八道”?
大模型的本质是:
根据词的概率生成下一个词。
它不是“懂”,它是“猜”。
举个例子,比如:
北京故宫位于____
模型会认为“北京市”或“东城区”是高概率词,它就接上了。
但当你问:
秦始皇和刘德华是什么关系?
它虽然不知道答案,但它知道:
- “他们...” 是个不错的句子开头
- “曾经”、“影响”、“合作”、“文化”等词很常用于关系型回答
于是它开始编。
编得越顺,越像真的。
这就是为什么 AI 有时候自信地胡说,而且非常流利。
二、这种“幻觉”为什么危险?
你可能会说:
“胡说几句怎么了,不就是娱乐嘛?”
但问题是,大模型已经开始走进严肃场景:
- 医疗问诊
- 法律分析
- 风控审计
- 企业决策支持
- 教育辅导
在这些场景里:
不是“说得好听”,而是“说得准确”。
如果模型一本正经给你一本错误方案,
那就是 灾难。
三、我们怎么让大模型别瞎说?
核心思想只有一句:
让模型“有依据再说话”。
所以解决幻觉的思路一般有三个:
| 方法 | 思路 | 效果 | 成本 |
|---|---|---|---|
| Prompt 约束 | 别瞎说,自觉点 | 简单 | 控制有限 |
| 检索增强 (RAG) | 去查资料再回答 | 效果好 | 需要构建数据源 |
| 回答验证 & 审核 | 输出前再检查 | 安全稳 | 多一步处理 |
接下来咱一个个讲。
四、方法1:给模型“定规矩”——Prompt 限制
比如,我们可以要求模型:
如果你不知道,就回答“我不确定”或“暂无相关信息”。
请不要编造不存在的事实。
用 Python 举个例子(以 OpenAI 接口为例,示意):
import openai
prompt = """
你是一个严谨的信息助手。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必须回答:我不确定。
禁止编造,不允许凭空假设。
问题:秦始皇和刘德华是什么关系?
"""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大概率是:
我不确定,他们属于不同历史时期,没有直接关系。
这就是比胡说强的地方。
五、方法2:让模型“先查资料”——RAG 检索增强
这是现在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模型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先从知识库里查,再基于结果回答。
流程:
用户问题 → 检索向量数据库 → 拿到真实文档 → 模型根据文档回答
示意图(口胡版):
用户 →(问题)→ AI →(去查)→ 向量库 → 返回资料 → AI基于资料回答
样例代码思路(伪简写版):
def rag_answer(question):
docs = vector_db.search(question) # 找最相关文档
context = "\n".join(docs)
prompt = f"根据以下内容回答,不允许编造。\n\n资料:\n{context}\n\n问题:{question}"
return llm(prompt)
print(rag_answer("鸿蒙内核是不是基于Linux?"))
这样模型就不会随便说:
当然完全重新开发 bla bla...
它会查到真实资料后回答:
鸿蒙内核有多个版本,LiteOS内核和Linux兼容层并存...
稳了。
六、方法3:输出前再“复检”——回答验证机制
我们可以让第二个模型专门检测第一个模型是不是胡说了。
类似“双人审核”。
流程:
LLM-1 生成回答
LLM-2 检查回答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有幻觉
→ 如果有问题,重新回答或拒答
七、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很多人以为 AI 的终极目标是“像人一样聪明”。
但其实,AI 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够了:
不骗人。
真正有用的 AI 不是能说多好听,
而是能说:
- 我知道
- 我不知道
- 我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