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开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们该怎么办?——聊聊大模型安全与反“幻觉”技术

本文涉及的产品
实时计算 Flink 版,1000CU*H 3个月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简介: 当AI开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们该怎么办?——聊聊大模型安全与反“幻觉”技术

当AI开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们该怎么办?——聊聊大模型安全与反“幻觉”技术

大家好,我是 Echo_Wish。
今天我们不谈高大上的算法,也不炫硬核架构,咱聊点朴实的现实问题:

为什么大模型有时候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比如你问它:

“周杰伦和爱因斯坦是什么关系?”

有些模型能给你来一句:

“他们曾经一起研究过相对论中的韵律结构……”

???兄弟,你是认真的?

这种现象,在大模型领域有个正式的名字:

—— 幻觉(Hallucination)

意思是模型开始“瞎编”。
而当模型开始瞎编,那就不是 AI,而是会骗你的小作文大师。

那么问题来了:

  • 为什么模型会“乱说”?
  • 我们怎么检测它?
  • 怎么让它不敢瞎编

今天咱就好好聊聊。


一、大模型为什么会“胡说八道”?

大模型的本质是:

根据词的概率生成下一个词

它不是“懂”,它是“猜”。

举个例子,比如:

北京故宫位于____

模型会认为“北京市”或“东城区”是高概率词,它就接上了。

但当你问:

秦始皇和刘德华是什么关系?

它虽然不知道答案,但它知道:

  • “他们...” 是个不错的句子开头
  • “曾经”、“影响”、“合作”、“文化”等词很常用于关系型回答

于是它开始编。
编得越顺,越像真的。

这就是为什么 AI 有时候自信地胡说,而且非常流利。


二、这种“幻觉”为什么危险?

你可能会说:

“胡说几句怎么了,不就是娱乐嘛?”

但问题是,大模型已经开始走进严肃场景

  • 医疗问诊
  • 法律分析
  • 风控审计
  • 企业决策支持
  • 教育辅导

在这些场景里:

不是“说得好听”,而是“说得准确”。

如果模型一本正经给你一本错误方案,
那就是 灾难


三、我们怎么让大模型别瞎说?

核心思想只有一句:

让模型“有依据再说话”。

所以解决幻觉的思路一般有三个:

方法 思路 效果 成本
Prompt 约束 别瞎说,自觉点 简单 控制有限
检索增强 (RAG) 去查资料再回答 效果好 需要构建数据源
回答验证 & 审核 输出前再检查 安全稳 多一步处理

接下来咱一个个讲。


四、方法1:给模型“定规矩”——Prompt 限制

比如,我们可以要求模型:

如果你不知道,就回答“我不确定”或“暂无相关信息”。
请不要编造不存在的事实。

用 Python 举个例子(以 OpenAI 接口为例,示意):

import openai

prompt = """
你是一个严谨的信息助手。
如果你不知道答案,必须回答:我不确定。
禁止编造,不允许凭空假设。
问题:秦始皇和刘德华是什么关系?
"""

response = openai.ChatCompletion.create(
    model="gpt-4",
    messages=[{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

print(response.choices[0].message['content'])

输出大概率是:

我不确定,他们属于不同历史时期,没有直接关系。

这就是比胡说强的地方。


五、方法2:让模型“先查资料”——RAG 检索增强

这是现在非常流行也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模型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先从知识库里查,再基于结果回答。

流程:

用户问题 → 检索向量数据库 → 拿到真实文档 → 模型根据文档回答

示意图(口胡版):

用户 →(问题)→ AI →(去查)→ 向量库 → 返回资料 → AI基于资料回答

样例代码思路(伪简写版):

def rag_answer(question):
    docs = vector_db.search(question) # 找最相关文档
    context = "\n".join(docs)
    prompt = f"根据以下内容回答,不允许编造。\n\n资料:\n{context}\n\n问题:{question}"
    return llm(prompt)

print(rag_answer("鸿蒙内核是不是基于Linux?"))

这样模型就不会随便说:

当然完全重新开发 bla bla...

它会查到真实资料后回答:

鸿蒙内核有多个版本,LiteOS内核和Linux兼容层并存...

稳了。


六、方法3:输出前再“复检”——回答验证机制

我们可以让第二个模型专门检测第一个模型是不是胡说了。

类似“双人审核”。

流程:

LLM-1 生成回答
LLM-2 检查回答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有幻觉
→ 如果有问题,重新回答或拒答

七、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很多人以为 AI 的终极目标是“像人一样聪明”。

但其实,AI 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够了

不骗人。

真正有用的 AI 不是能说多好听,
而是能说:

  • 我知道
  • 我不知道
  • 我不确定
目录
相关文章
|
4天前
|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安全
前端接入通义千问(Qwen)API:5 分钟实现你的 AI 问答助手
想在网站中嵌入AI问答助手?本文教你通过通义千问API快速实现!无需训练模型,前端调用+后端代理,安全集成智能对话功能,打造专属AI助手,开发简单、效果惊艳。#Qwen #AI集成 #React实战
357 154
|
11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前端开发
AI Agents 崛起:让 AI 自己“干活”的时代,终于来了!
AI Agents 崛起:让 AI 自己“干活”的时代,终于来了!
106 11
|
5天前
|
传感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监控
当“数据”下田:用算力种出全球的饭碗
当“数据”下田:用算力种出全球的饭碗
118 74
|
6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监控
翻墙、攀爬、跨越围栏等违规行为检测数据集(10,000 张图片已划分)—安全检测实践
本数据集包含10,000张标注图片,专注翻墙、攀爬等违规行为检测,适用于YOLOv8模型训练。涵盖工地、校园等多种场景,支持智能安防、视频分析等应用,助力构建高效安全监控系统。
翻墙、攀爬、跨越围栏等违规行为检测数据集(10,000 张图片已划分)—安全检测实践
|
7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Python
当AI开始写故事:AIGC重塑内容产业,创作的“边界”还剩什么?
当AI开始写故事:AIGC重塑内容产业,创作的“边界”还剩什么?
93 7
|
1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火眼金睛:如何检测内容是否由AI生成?
火眼金睛:如何检测内容是否由AI生成?
|
1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监控
量化交易机器人开发风控模型对比分析与落地要点
本文系统对比规则止损、统计模型、机器学习及组合式风控方案,从成本、鲁棒性、可解释性等维度评估其在合约量化场景的适用性,结合落地实操建议,为不同阶段的交易系统提供选型参考。
|
11天前
|
运维 开发者 Docker
一、Docker:一场颠覆应用部署与运维的容器革命
Docker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在我电脑上能跑”这个老大难问题。它像个魔法集装箱,把你的程序和它需要的所有东西(比如库、配置)都打包好,这样无论在哪运行,环境都一模一样。理解它很简单,就三个核心玩意儿:镜像是程序的“安装包”,容器是跑起来的程序,而仓库就是存放和分享这些“安装包”的地方。
231 6
|
15天前
|
人工智能 API 开发工具
构建AI智能体:一、初识AI大模型与API调用
本文介绍大模型基础知识及API调用方法,涵盖阿里云百炼平台密钥申请、DashScope SDK使用、Python调用示例(如文本情感分析、图像文字识别),助力开发者快速上手大模型应用开发。
523 16
构建AI智能体:一、初识AI大模型与API调用
|
6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构建AI智能体:十、开箱即见 Gradio:大模型的“魔法画布”,让每一个想法清晰可见
Gradio是一个快速构建机器学习演示界面的Python库,能够将需要数天开发工作的模型展示缩短为几分钟的脚本编写。它通过简单的Python代码即可生成完整的Web应用界面,支持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交互组件,适用于模型展示、教学演示和原型测试等场景。文章详细介绍了Gradio的核心功能、基础语法和组件使用方法,并通过情感分析和聊天机器人两个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快速部署AI模型交互界面。Gradio大幅降低了将模型转化为可交互应用的门槛,使开发者能更专注于模型本身而非界面开发。
140 7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