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是什么?数据驱动的深层次理解!

简介: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数据驱动”常被提及,但其内涵却未必人人明晰。本文从应用层次与价值实现机制两方面解读“数据驱动”,分为四个层次:监测(记录事实)、分析(诊断问题)、挖掘(深度算法)和使能(赋能业务)。同时提出DIPOA模型,将数据视为生产原材料,通过链条完成价值转化。

image.png

在谈到企业数字化转型时,很多人都会说起“数据驱动”,比如“数据驱动运营”、“数据驱动业务”等等。

在大家言必称“数据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我相信很多人并未深究和思考“数据驱动”的真正含义,只是过过嘴瘾罢了。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数据驱动”呢?该如何理解“数据驱动”呢?下面就来谈谈我个人对“数据驱动”的理解。

个人认为,“数据驱动”可以从应用层次和价值实现机制两个方面来理解,即“数据驱动”有4个层次和1个链条。

image.png

一、“数据驱动”的4个层次

从数据加工的深度或应用层次来看,“数据驱动”由浅入深分为4个层次:监测—分析—挖掘—使能。

image.png

监测是“数据驱动”的最浅层次,指的是用数据记录实际发生的事实。这种情况下,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写实,人们只是对就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和处理,数据通常以原始的、粗颗粒度的形式(如数据包、日志等)呈现,数据的价值犹如一块蛮荒之地,未被充分发掘出来。这个阶段对应的关键词有:指标化、数量化、在线化、图表化,即人们通过指标来定量的记录事实,将客观世界数字化和互联网化。

分析是“数据驱动”的第二个层次,它比监测要略深一些。在分析这个层次上,人们已经在注意利用各种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来“摆弄”数据了,能用各种分析工具进行比较有深度的数据加工了,数据的价值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这个层次对应的关键词有:常态化、体系化、诊断化和可视化,即人们能开展常态化的、有一定思维框架的数据分析,能用数据诊断问题、发现问题了,能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来展现数据分析的结果了。

挖掘是“数据驱动”的次深层级,它在分析的基础上要更前进一步。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已经能游刃有余的利用一些复杂的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和处理了。利用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数据挖掘模型,是这一阶段最普遍的做法。此时,数据的价值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释放。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模型化、公式化和规则化。

使能是“数据驱动”的最深层级,也是最能体现数据价值的层级。使能,是赋能的同义词,亦即“使之具备某种能力”的意思。数据在此阶段已真正成为一种生产要素融入到实际业务中了,数据为业务运营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人们能将数据分析服务、数据建模和挖掘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自动化、标准化,数据经过程序化的加工后能形成各种数据产品和智能工具等,能大大提高人们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此时,数据已经不止于数据,数据的价值得到空前的放大。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智能化、产品化和工具化。

二、“数据驱动”的1个链条

image.png

将数据视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原材料,“数据驱动”的过程可理解为DIPOA模型,即Data—Input—Process—Output—Action Point,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输入到数据应用的程序化链路中,经过一定步骤的加工与处理,形成相应的输出,再将这些输出作用到对应的作用点上产生价值,完成“数据驱动”的一次作业链条。DIPOA模型是参照经典的SIPOC模型来进行设计,能以传输链条的形式生动的解释“数据驱动”的作用过程与机制。

三、最后总结

以上是我个人以一种框架式的思考方法对“数据驱动”的内涵所进行的阐释,我是不敢妄言自己的理解是最全面的,我的解释仅供各位参考吧。

“数据驱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以数据为根本要素和核心线索的思维模式。“数据驱动”是数据力量的体现,作为一种力量它需要确定的作用对象和作用点,也就是数据的服务对象和应用场景/具体问题。数据的力量有大小之分,“数据驱动”层次分明。当然,理解“数据驱动”是为了更好的践行“数据驱动”,所谓“行胜于言”,“数据驱动”需要你我的行动。

而对于企业的数据驱动,我也有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比如我们公司正在使用的工具:织信Informat低代码平台,这套平台可以说是我们公司践行"数据驱动"战略的效率加速器。结合上文,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4个层面。

1、在监测层,它能快速搭建数据采集看板,让业务人员零代码实现指标实时监控;

2、在分析层,内置的BI组件可拖拽生成动态报表,将诊断分析周期从周级压缩到小时级;

3、在挖掘层,预封装机器学习模块让算法模型平民化,业务专家能自主完成客户分群、预测等数据挖掘;

4、在使能层,低代码将数据洞察直接转化为自动化工作流,如智能补货系统、动态定价引擎等数据产品。

通过DIPOA链条,织信Informat低代码平台将数据加工到价值变现的全链路缩短80%,让"数据驱动"从IT部门的专利转变为全员生产力工具,真正实现数据力量向业务价值的高效转化。

相关文章
|
存储 Python
海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
海明距离(Hamming Distance)是用来衡量两个二进制数之间差异程度的指标,它表示两个二进制数之间最多有多少个比特的差异。海明距离可以用于衡量数据传输或存储中的错误率,以及检测噪声干扰。 海明距离的计算方法是:对于两个 n 位二进制数,将它们进行逐位比较,如果对应位上的数字不同,则计算距离时增加 1。然后将所有位上的距离加在一起,得到海明距离。
2726 1
|
4月前
|
监控 安全 测试技术
理解非功能需求---SRS软件需求规格指南系列
本文全面解析非功能需求(NFR),涵盖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扩展性等关键质量属性。内容包括定义、现实案例及最佳实践,帮助团队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有效识别、记录与管理NFR,确保系统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与行业标准。
248 3
|
程序员 Linux Ruby
Mac安装并使用telnet命令操作
Mac安装并使用telnet命令操作
16904 1
Mac安装并使用telnet命令操作
|
6月前
|
监控 Linux 应用服务中间件
Linux多节点多硬盘部署MinIO:分布式MinIO集群部署指南搭建高可用架构实践
通过以上步骤,已成功基于已有的 MinIO 服务,扩展为一个 MinIO 集群。该集群具有高可用性和容错性,适合生产环境使用。如果有任何问题,请检查日志或参考MinIO 官方文档。作者联系方式vx:2743642415。
1947 57
|
2月前
|
SQL 数据管理 BI
数据库操作三基石:DDL、DML、DQL 技术入门指南
本文围绕数据库操作核心语言 DDL、DML、DQL 展开入门讲解。DDL 作为 “结构建筑师”,通过CREATE(建库 / 表)、ALTER(修改表)、DROP(删除)等命令定义数据库结构;DML 作为 “数据管理员”,以INSERT(插入)、UPDATE(更新)、DELETE(删除)操作数据表记录,需搭配WHERE条件避免误操作;DQL 作为 “数据检索师”,通过SELECT结合WHERE、ORDER BY、LIMIT等子句实现数据查询与统计。三者相辅相成,是数据库操作的基础,使用时需注意 DDL 的不可撤销性、DML 的条件约束及 DQL 的效率优化,为数据库学习与实践奠定基础。
|
11月前
|
设计模式 Java 程序员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概述篇】设计模式概述、UML图、软件设计原则
本系列文章聚焦于面向对象软件设计中的设计模式,旨在帮助开发人员掌握23种经典设计模式及其应用。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设计模式的概念、UML图和软件设计原则;第二部分详细讲解创建型、结构型和行为型模式,并配以代码示例;第三部分通过自定义Spring的IOC功能综合案例,展示如何将常用设计模式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提升编程能力,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复用性。
2209 1
【23种设计模式·全精解析 | 概述篇】设计模式概述、UML图、软件设计原则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并行计算 算法
机器学习算法原理:详细介绍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机器学习算法原理:详细介绍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4254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orch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实际应用案例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试图模拟人脑中的神经网络结构,以解决复杂的问题。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构建多层非线性处理单元(即神经元)的网络结构,这些网络可以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并进行学习。
3903 1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安全
claude国内怎么用?教你两种claude国内使用方法!
Claude AI 是由 Anthropic 公司开发的一款新一代 AI 助手,旨在成为更安全、更友好、更可靠的 AI 系统。它基于 Anthropic 对 AI 安全性的深入研究,并采用 “Constitutional AI” (宪法式 AI) 的训练方法,使其行为更符合人类价值观,并减少有害输出的可能性。 🛡️
|
数据挖掘
提高调查有效性:问卷设计技巧与常见错误避免
设计合格的调查问卷需明确目标、构建清晰结构、编写简明问题并预测试与修改。目标决定数据收集的方向,结构保证逻辑连贯,问题应避免引导性,使用通俗语言。预测试能优化问卷,数据分析则提炼出有价值信息,支持决策。注意问题类型的选择,如封闭式和开放式,确保数据的有效收集。
111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