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期望技术持续领先,应该在研发体系还是在创新方法上发力?(法思诺创新)

简介: 法思诺创新学院指出:持续技术领先需“土壤”与“种子”协同——研发体系是创新土壤,TRIZ等方法是突破之种。华为IPD整合TRIZ实践证明,唯有体系与方法双轮驱动,方能实现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平衡,穿越周期,决胜未来。(238字)

法思诺创新学院
2025-10-24 15:09
北京
导读

AI导读带你速览精华
"持续领先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研发体系是创新的土壤,TRIZ等方法是激发突破的种子。华为用IPD体系整合TRIZ工具证明,唯有土壤与种子动态结合,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广度与深度平衡,让企业真正穿越周期。"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有用
在技术驱动商业竞争的当下,“持续领先” 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诉求。然而现实中,不少企业陷入两难:有的凭借单一技术或爆款产品短暂崛起,却因缺乏研发体系支撑迅速陷入增长停滞;有的搭建了研发框架,却在技术突破上屡屡碰壁,陷入 “投入大、产出少” 的困境;即便研发体系相对完善的企业,也常因难以突破技术瓶颈,被竞争对手逐步追赶。

企业老板与研发负责人频繁纠结:持续领先的技术突破,究竟该依赖完善的研发体系,还是专业的创新方法(如 TRIZ)?

这其实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于“土壤”与“种子”的辩证关系。研发体系如同肥沃的土壤,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流程和资源的保障;而技术创新方法,则是能够激发创造力的种子,能让创新在正确的方向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图片
研发体系:技术创新的“土壤”

当一家企业缺乏研发体系,它就像一个在沙地里耕种的农民,即使种子再好,也很难获得持续的收成。

案例分析:

“一炮打响”的幸运儿:

这类企业通常凭借着某个天才的灵感或一次偶然的技术突破而迅速崛起。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研发流程,当市场需求变化或竞争对手迎头赶上时,他们往往无法快速响应,陷入“吃老本”的困境。他们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技术突破也无法形成持续的生产力。

“力不从心”的挣扎者:

这类企业可能已经意识到研发的重要性,但由于体系不健全,研发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项目管理混乱、需求模糊、技术路线不清晰,导致研发投入产出比低下,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他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每一次技术攻坚都像一场豪赌,胜负难料。

解决方案:

这类企业往往处于"机会驱动"阶段,技术突破依赖偶然性,缺乏系统性保障。企业需要从"机会驱动"转向"体系驱动"。当务之急是构建并完善研发体系。这就像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为技术创新的车辆提供平稳、高效的通行环境。

建议:建立基础研发流程。例如建立需求管理流程、项目评审机制。中小企业可采用敏捷模式,以轻量级流程确保研发方向与业务目标一致。引入创新方法如TRIZ基础课程,帮助研发团队突破思维定势。

图片
技术创新方法:激发创造力的“种子”

当企业有了稳固的研发体系“土壤”后,如果没有好的“种子”,创新成果也可能平平无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研发体系成熟的企业仍然感到技术领先压力巨大的原因。他们的研发流程是高效的,但创新思维可能停留在固有的模式里,难以实现颠覆性的突破。

案例分析:

“固守传统”的成熟企业:

这类企业习惯于在现有技术路线上进行渐进式改进。他们有完善的研发流程,每年都会推出新产品,但往往只是“小修小补”。当竞争对手通过跨界融合或颠覆式创新实现弯道超车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技术壁垒变得脆弱不堪。

解决方案:

对于这类企业,问题不在于流程,而在于创新思维。他们需要引入像TRIZ这样的专业技术创新方法,为研发人员提供系统化的创新工具和思维框架。

认识TRIZ:

什么是TRIZ? TRIZ是一套源于前苏联的、基于对数百万件专利分析而总结出的“发明原理”。它不仅仅是头脑风暴,更是一种“有路可循”的创新方法论,能够帮助人们系统地解决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

TRIZ的核心理念: 世界上所有的创新问题,其背后的“矛盾”是有限且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学习TRIZ,研发人员可以摆脱“试错法”的低效,直接利用前人总结的智慧来寻找解决方案。

如何将TRIZ与研发体系结合?

阶段性融入: 将TRIZ工具融入到研发流程的各个关键节点。例如,在项目立项阶段,利用因果链分析和矛盾矩阵来识别潜在的技术矛盾,并提前寻找解决方案。在技术攻关阶段,利用40个发明原理来寻找突破现有技术瓶颈的方法。

培训与实践并重: 组织系统的TRIZ培训,让研发人员掌握基础理论和工具。同时,选择一些实际项目作为试点,让研发人员在实践中运用TRIZ,通过解决真实问题来巩固所学。

图片
融合:土壤与种子的动态结合

持续的技术领先,绝不是单纯依靠研发体系,也不是仅仅依赖于一两种创新方法,而是将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闭环。

当企业缺乏研发体系,又不了解创新方法时,怎么办?

先立规矩,再学方法。

这就像先建立一个实验室,再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研发体系是基础,创新方法是催化剂。如果没有体系,即使掌握了再好的创新方法,也无法将零星的创新点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成果。

小步快跑,逐步完善。

不要试图一次性建立一个完美无缺的研发体系,也不要期望所有人都立刻掌握TRIZ。可以从一个小型项目开始,先建立起最基本的需求-设计-开发-测试流程。同时,可以先引入TRIZ中最容易理解的几个工具(如九屏幕法或理想化),让团队成员尝到甜头。

当企业的研发体系不成熟时,怎么办?

以点带面,方法驱动体系完善。

在完善研发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创新方法作为“抓手”。例如,在项目启动会上,引入九屏幕法来系统思考项目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这本身就是对项目管理流程的一种优化。在技术方案评审时,要求团队运用TRIZ原理来论证方案的创新性,这也能倒逼评审流程的规范化。

当企业不知道如何将创新方法与研发体系结合时,怎么办?

系统性培训:针对研发体系不同层级人员,开展分层培训。研发经理学习TRIZ等创新方法如何融入流程,研发人员学习具体工具应用。培训内容应与企业实际业务紧密结合,避免"纸上谈兵"。

流程嵌入:将创新方法嵌入研发流程的关键节点。例如:TRIZ适用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如机械、电子),而设计思考适合用户导向型创新,六西格玛设计则擅长快速优化研发效率。企业应根据研发体系的不同节点,行业特性和问题类型嵌入不同创新工具方法。

工具化:开发适合企业自身业务的创新工具包,将TRIZ等方法转化为可操作的工具,降低应用门槛。例如,针对某行业特点,开发"技术矛盾解决模板",使研发人员能快速应用。

思维的转变:最重要的,是要将TRIZ等创新方法从“解决问题的工具”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当创新思维内化到每个研发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时,企业就真正具备了持续领先的能力。

图片
结论:辩证统一,双轮驱动

回到最初的问题:企业期望技术持续领先,应该在研发体系还是在创新方法上发力?

答案是:两者都不可或缺,必须双轮驱动。

对于缺乏研发体系的企业,必须将精力首先放在“修筑道路”上,先建立起基本的研发管理流程和制度。这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对于研发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但缺乏创新活力的企业,必须将精力放在“培育种子”上,引入TRIZ等专业技术创新方法,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实现从“渐进式改进”到“颠覆式突破”的跨越。

对于所有企业,最终的目标是将研发体系与创新方法深度融合,形成一个“流程化、系统化、创造力无限”的研发闭环。研发体系确保了创新的可控性和高效性,而创新方法则赋予了研发团队突破常规的勇气和能力。

案例:华为通过IPD体系整合TRIZ等工具,形成了“体系化创新”能力,在5G等领域持续领先。其研发流程中明确要求使用TRIZ解决技术矛盾,大幅提升了专利质量和创新效率。

简而言之,技术持续领先的核心,是 “体系支撑方法、方法优化体系” 的动态平衡。研发体系决定了创新的 “广度” 与 “稳定性”,创新方法决定了突破的 “深度” 与 “效率”。只有当“土壤”与“种子”完美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生生不息,持续领先,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文章
|
14天前
|
弹性计算 运维 安全
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38元1年和云服务器99元1年怎么选?二者性能区别及选择参考
在阿里云当下的活动中,38元/年的轻量应用服务器与99元/年的云服务器ECS成为众多新用户的关注焦点。但是有部分用户并不是很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因此就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接下来,笔者将为您详细剖析ECS云服务器与轻量应用服务器的差异,以供您参考和选择。
184 4
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38元1年和云服务器99元1年怎么选?二者性能区别及选择参考
|
27天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Java
分布式 Multi Agent 安全高可用探索与实践
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今天,AI Agent 正在成为推动“人工智能+”战略落地的核心引擎。无论是技术趋势还是政策导向,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如果你也在探索 Agent 的应用场景,欢迎关注 AgentScope 项目,或尝试使用阿里云 MSE + Higress + Nacos 构建属于你的 AI 原生应用。一起,走进智能体的新世界。
340 33
|
25天前
|
SQL 人工智能 运维
一场由AI拯救的数据重构之战
本文以数据研发工程师小D的日常困境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借助AI技术提升数据研发效率。通过构建“数研小助手”智能Agent,覆盖需求评估、模型评审、代码开发、运维排查等全链路环节,结合大模型能力与内部工具(如图治MCP、D2 API),实现影响分析、规范检查、代码优化与问题定位的自动化,系统性解决传统研发中耗时长、协作难、维护成本高等痛点,推动数据研发向智能化跃迁。
167 29
一场由AI拯救的数据重构之战
|
21天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安全
提效40%?揭秘AI驱动的支付方式“一键接入”系统
本项目构建AI驱动的研发提效系统,通过Qwen Coder与MCP工具链协同,实现跨境支付渠道接入的自动化闭环。采用多智能体协作模式,结合结构化Prompt、任务拆解、流程管控与安全约束,显著提升研发效率与交付质量,探索大模型在复杂业务场景下的高采纳率编码实践。
273 26
提效40%?揭秘AI驱动的支付方式“一键接入”系统
|
25天前
|
人工智能 Java 开发者
开源|Python 应用往微服务迈进的 1*3 种 Pythonic 步伐
本文介绍基于Nacos的Python微服务解决方案nacos-serving-python,实现无侵入式服务注册与发现,让Python应用以Pythonic方式轻松接入微服务架构,支持多种HTTP客户端与低侵入集成,助力AI与微服务融合。
228 29
开源|Python 应用往微服务迈进的 1*3 种 Pythonic 步伐
|
24天前
|
测试技术
哪里不对改哪里!全能图像编辑模型Qwen-Image-Edit来啦
Qwen-Image-Edit基于20B Qwen-Image模型,融合视觉语义与外观控制,支持中英文文字精准编辑、风格迁移、IP创作等多重功能,具备SOTA性能,助力低门槛、高精度图像编辑。
532 23
|
28天前
|
人工智能 IDE 程序员
Qoder 负责人揭秘:Qoder 产品背后的思考与未来发展
AI Coding 已经成为软件研发的必选项。根据行业的调研,目前全球超过 62% 的开发者正在使用 AI Coding 产品,开发者研发效率提升 30% 以上。当然,有很多开发者用得比较深入,提效超过 50%。
346 20
|
14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2025云栖大会】AI 搜索智能探索:揭秘如何让搜索“有大脑”
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高级技术专家徐光伟在云栖大会揭秘 Agentic Search 技术,涵盖低维向量模型、多模态检索、NL2SQL及DeepSearch/Research智能体系统。未来,“AI搜索已从‘信息匹配’迈向‘智能决策’,阿里云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化能力,为企业构建下一代智能信息获取系统。”
176 9
|
14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阿里云渠道商:OSS与传统存储系统的差异在哪里?
本文对比传统存储与云原生对象存储OSS的架构差异,涵盖性能、成本、扩展性等方面。OSS凭借高持久性、弹性扩容及与云服务深度集成,成为大数据与AI时代的优选方案。
|
23天前
|
算法 定位技术 vr&ar
Rokid手势识别深度测评:从技术原理到开发实战
Rokid通过单摄像头实现高精度手势识别与空间感知,结合AI算法与多模态交互,打造轻量高效的AR解决方案。其UXR SDK提供从底层数据到应用层的完整工具链,助力开发者构建教育、工业、消费等多场景AR应用,推动自然人机交互普及。
20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