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_大模型服务部署技术对比:从框架到推理引擎

本文涉及的产品
模型在线服务 PAI-EAS,A10/V100等 500元 1个月
交互式建模 PAI-DSW,每月250计算时 3个月
模型训练 PAI-DLC,100CU*H 3个月
简介: 在2025年的大模型生态中,高效的服务部署技术已成为连接模型能力与实际应用的关键桥梁。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实现高性能、低延迟的推理服务,成为了所有大模型应用开发者面临的核心挑战。

1. 引言:大模型部署的关键挑战

在2025年的大模型生态中,高效的服务部署技术已成为连接模型能力与实际应用的关键桥梁。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应用场景的日益复杂,如何在有限的硬件资源下实现高性能、低延迟的推理服务,成为了所有大模型应用开发者面临的核心挑战。

从基础的Web框架到专业的推理引擎,大模型部署技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FastAPI和Flask作为Python生态中最流行的Web框架,为构建大模型API服务提供了基础架构;而vLLM、TGI(Text Generation Inference)等专业推理引擎则通过创新的内存管理和调度策略,大幅提升了大模型的服务性能。

本文将深入对比这些主流部署技术的特点、性能和适用场景,帮助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做出最佳选择。我们将从基础架构、性能表现、内存管理、并发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分析,并提供具体的最佳实践建议。

2. Web框架基础:FastAPI vs Flask

2.1 架构设计对比

FastAPI和Flask作为Python Web开发中最常用的两个框架,在架构设计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1. 底层协议支持

    • FastAPI:基于ASGI(异步服务器网关接口)标准,原生支持异步编程
    • Flask:基于WSGI(Web服务器网关接口),采用同步阻塞模型
  2. 性能架构

    • FastAPI:构建在Starlette框架和Uvicorn服务器之上,专为高并发设计
    • Flask:基于Werkzeug WSGI和Jinja2模板引擎,设计简洁但并发能力有限
  3. 异步支持

    • FastAPI:原生支持Python的async/await语法,能有效处理I/O密集型任务
    • Flask:主要是同步框架,需通过Gunicorn+gevent等方式模拟并发
  4. 生态系统

    • FastAPI:相对较新(2018年开源),但发展迅速,GitHub星标数已达83.1k
    • Flask:成熟稳定(2010年开源),拥有庞大的社区,GitHub星标数69.3k

2.2 性能对比分析

根据2025年的最新性能测试数据,FastAPI和Flask在性能上存在显著差距:

  1. 吞吐量对比

    • FastAPI:在AWS云服务器测试中,优化后可达到52,348请求/秒
    • Flask:同样环境下仅能达到8,742请求/秒,性能差距约6倍
  2. 延迟表现

    • FastAPI:平均延迟仅为8ms,眨眼间可处理125个请求
    • Flask:平均延迟约18ms,用户明显能感觉到卡顿
  3. 内存占用

    • FastAPI:内存占用仅65MB(相当于3个微信应用)
    • Flask:内存占用达120MB(接近一个Chrome浏览器)
  4. 并发处理能力

    • FastAPI:在TechEmpower基准测试中,能够实现每秒12万次请求处理能力
    • Flask:通过Gunicorn+gevent优化后,可提升至8万次/秒,但在长连接场景下仍显不足

2.3 代码示例对比

以下是两个框架的典型代码示例对比:

FastAPI异步请求示例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import asyncio

app = FastAPI()

@app.get("/api/data")
async def get_data():
    # 模拟异步I/O操作
    await asyncio.sleep(0.1)
    return {
   "message": "Hello from FastAPI!"}

Flask同步请求示例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jsonify
import time

app = Flask(__name__)

@app.route('/api/data', methods=('GET',))
def get_data():
    # 模拟I/O操作
    time.sleep(0.1)
    return jsonify({
   "message": "Hello from Flask!"})

2.4 适用场景分析

基于性能和特性的差异,两个框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1. FastAPI适用场景

    • 高并发的大模型API服务
    • 需要低延迟响应的实时应用
    • 对资源效率要求较高的云服务
    • 中大型项目,特别是日活用户超过10万的应用
  2. Flask适用场景

    • 小型项目和原型开发
    • 资源有限的环境
    • 对异步编程不熟悉的团队
    • 日活用户在10万以内的应用
  3. 实际案例参考

    • 某支付平台从Flask迁移到FastAPI后,服务器成本降低了40%
    • 某直播平台使用FastAPI后,支持100万在线用户所需服务器数量从20台减少到15台

3. 专业推理引擎:vLLM vs TGI

3.1 vLLM技术架构与核心特性

vLLM(Vectorized Large Language Model Inference)是UC Berkeley开发的高性能大模型推理库,专为优化内存利用率和吞吐量而设计。

  1. 核心技术创新

    • PagedAttention:借鉴操作系统分页机制,将KV缓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动态分配显存
    • Continuous Batching:动态调整批处理大小,将请求分为prefill(预填充)和decode(解码)阶段
    • 零冗余张量并行:通过NCCL/MPI通信库实现多GPU间的权重分割与同步
  2. 性能优势

    • 内存利用率提升3-4倍,支持更高并发
    • 吞吐性能提升24倍,特别是在长上下文场景下
    • 显存分页技术让利用率暴涨60%
  3. 硬件要求

    • 需要NVIDIA高端GPU(A100/H100),显存要求高
    • 仅支持Linux系统,需要CUDA 12.1+
    • 多卡环境下建议使用NVLink互联
  4. 适用场景

    • 高并发的API服务
    • 实时聊天机器人
    • 批量文档处理
    • 对性能和并发要求极高的场景

3.2 TGI(Text Generation Inference)技术架构与特性

TGI是Hugging Face开源的推理服务框架,专为企业级应用设计。

  1. 核心技术特点

    • 与Hugging Face生态深度整合,支持所有主流模型
    • 提供稳定的API服务接口,易于部署和集成
    • 支持流式输出(streaming)和多模态输入
    • 内置模型缓存和优化的推理路径
  2. 性能表现

    • 稳定可靠,适合生产环境部署
    • 在标准测试中性能略低于vLLM,但稳定性更高
    • 内置监控和日志功能,便于运维管理
  3. 易用性与部署

    • Hugging Face官方支持,开箱即用
    • 提供Docker镜像,简化部署流程
    • 完善的文档和社区支持
  4. 适用场景

    • 企业应用、快速部署
    • 需要稳定性的生产环境
    • 与Hugging Face生态深度集成的项目
    • 对部署便捷性要求高于极致性能的场景

3.3 vLLM与TGI的全面对比

以下是vLLM和TGI在各维度的详细对比:

维度 vLLM TGI
定位 极致性能优化,引擎导向 稳定API服务,易部署
易用性 安装稍复杂,学习曲线较陡 Hugging Face官方支持,开箱即用
长上下文处理 优势明显(PagedAttention) 一般
生态整合 开源社区活跃,科研驱动 Hugging Face生态整合强
部署难度 需配置CUDA/Python,仅支持Linux 提供Docker镜像,多平台支持
性能表现 吞吐量提升24倍,内存优化出色 性能稳定,略低于vLLM
适用场景 高并发SaaS、长上下文助手 企业应用、快速部署

3.4 其他新兴推理引擎

除了vLLM和TGI外,2025年还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推理引擎,如SGLang:

  1. SGLang

    • 开发团队:UC Berkeley
    • 核心技术:RadixAttention技术,通过基数树自动复用共享前缀的KV缓存
    • 性能亮点:在多轮对话场景下吞吐量比vLLM高5倍,结构化输出快10倍
    • 适用场景:高并发企业服务、结构化输出(JSON生成)、复杂任务处理
    • 硬件要求:高端GPU(A100/H100),多卡NVLink
  2. Ollama

    • 定位:轻量级本地化工具
    • 特点:一键安装,跨平台,内置1700+模型(自动量化版)
    • 性能:单次响应快(3秒内),但并发能力有限
    • 适用场景:个人开发/测试、教育辅助、轻量问答
    • 硬件要求:CPU/低端GPU可用(16GB内存起)

4. 内存管理策略对比

4.1 传统推理的内存瓶颈

大模型推理中的内存管理是性能优化的关键挑战之一。传统推理方法面临的主要内存问题包括:

  1. KV缓存膨胀:处理长序列时,注意力机制的键值对缓存会迅速增长
  2. 内存碎片化:动态分配内存导致大量碎片,降低内存利用率
  3. 资源浪费:不同请求的内存需求差异大,静态分配导致资源浪费
  4. 上下文切换开销:频繁的内存分配和释放增加了系统开销

4.2 vLLM的PagedAttention技术

vLLM的PagedAttention技术是解决内存瓶颈的重要创新:

  1. 工作原理

    • 将KV缓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称为page)
    • 使用页表(page table)跟踪每个序列的KV块
    • 支持非连续内存分配,提高内存利用率
  2. 核心优势

    • 内存利用率提升3-4倍,支持同时处理更多请求
    • 减少内存碎片,避免OOM错误
    • 支持动态序列长度,无需预先分配固定大小内存
  3. 实现细节

    • 每个attention head维护独立的页表
    • 使用CUDA内核实现高效的页表查找和内存访问
    • 支持跨batch的内存共享和复用

4.3 TGI的内存优化策略

TGI采用了不同的内存优化策略:

  1. 模型缓存

    • 优化的权重加载和缓存机制
    • 支持模型量化(INT8/INT4),减少内存占用
    • 动态调整批处理大小以适应可用内存
  2. 请求调度

    • 基于优先级的请求调度算法
    • 支持请求排队和超时处理
    • 内置自动扩缩容机制
  3. 资源管理

    • 内存使用监控和自动垃圾回收
    • 支持多GPU模型并行和数据并行
    • 提供内存使用统计和优化建议

4.4 内存优化效果对比

不同技术的内存优化效果对比:

技术 内存利用率提升 支持的最大序列长度 并发请求数提升 适用场景
传统推理 基准 有限(通常4K-8K) 基准 简单场景
vLLM (PagedAttention) 3-4倍 16K+ 24倍 高并发长文本
TGI (模型缓存) 1.5-2倍 8K-16K 5-10倍 企业级应用
SGLang (RadixAttention) 4-5倍 32K+ 10-20倍 复杂任务处理
Ollama (量化+动态管理) 2-3倍 4K-8K 2-5倍 本地部署

5. 并发能力与批处理策略

5.1 批处理的重要性

在大模型推理中,批处理是提升吞吐量的关键技术。通过将多个请求组合在一起处理,能够充分利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

5.2 连续批处理(Continuous Batching)技术

vLLM的Continuous Batching是一项重要创新:

  1. 工作原理

    • 不再等待凑齐固定批次,而是动态接受新请求
    • 将请求分为prefill(首token生成)和decode(后续token生成)两个阶段
    • prefill阶段并行处理新请求,decode阶段按token级别并行处理
  2. 技术优势

    • 减少请求等待时间,提高GPU利用率
    • 支持不同长度的序列混合批处理
    • 动态适应流量变化,无需手动调整批次大小
  3. 性能提升

    • 吞吐量比传统静态批处理提升5-10倍
    • 延迟降低30%-50%
    • 特别是在请求率波动较大的场景下表现突出

5.3 TGI的批处理策略

TGI采用了不同的批处理策略:

  1. 动态批处理

    • 基于队列的请求调度
    • 支持优先级批处理
    • 可配置的最大批次大小和超时参数
  2. 流式处理支持

    • 内置流式输出机制
    • 支持增量token生成和推送
    • 实现低延迟的实时交互体验
  3. 负载均衡

    • 多GPU环境下的智能负载分配
    • 基于请求特征的动态路由
    • 自动故障检测和恢复

5.4 并发性能对比

不同框架的并发性能对比:

技术 最大并发请求数 单GPU吞吐量(tokens/s) 延迟表现 适用负载类型
FastAPI 高(异步支持) 取决于后端推理引擎 低(8ms) 高并发短请求
Flask 中(需Gunicorn优化) 取决于后端推理引擎 中(18ms) 低到中并发
vLLM 极高(100+用户同时使用) 158K+ 极低 高并发长文本
TGI 高(企业级) 80K+ 稳定企业负载
SGLang 极高(5倍于vLLM) 790K+ 极低 结构化输出
Ollama 低(易卡顿) 20K+ 个人使用

6. 实际部署案例分析

6.1 高并发API服务案例

背景:某AI公司需要部署支持高并发的大模型API服务,服务QPS峰值达1000+。

技术选型:FastAPI + vLLM + 多GPU集群

架构设计

  • 负载均衡层:使用Nginx分发请求
  • API层:FastAPI提供RESTful接口
  • 推理层:vLLM实现高性能推理
  • 存储层:Redis缓存常用请求结果

优化策略

  • 使用PagedAttention减少内存占用
  • 实现Continuous Batching提升吞吐量
  • 配置自动扩缩容应对流量波动
  • 部署多区域容灾备份

性能指标

  • 平均响应时间:50ms
  • 95%请求延迟:<100ms
  • 单GPU支持并发数:120+
  • 服务可用性:99.99%

6.2 企业级内部应用案例

背景:某大型企业需要为内部团队提供大模型推理服务,注重稳定性和易用性。

技术选型:TGI + Hugging Face模型仓库

部署架构

  • 服务层:TGI提供标准API接口
  • 模型管理:集成Hugging Face模型库
  • 访问控制:基于企业SSO的身份验证
  • 监控告警:Prometheus + Grafana

优化措施

  • 使用量化模型减少资源占用
  • 配置请求队列和优先级机制
  • 实现模型预热和缓存
  • 建立完善的监控和日志系统

实施效果

  • 部署时间缩短80%
  • 资源利用率提升40%
  • 运维成本降低50%
  • 用户满意度显著提高

6.3 本地开发与测试案例

背景:研究团队需要在本地环境快速部署和测试不同大模型。

技术选型:Ollama

配置方案

  • 本地安装Ollama
  • 选择量化版本模型减少资源需求
  • 配置自定义模型参数
  • 设置资源使用限制

使用体验

  • 安装简单:一键完成,无需复杂配置
  • 资源友好:16GB内存的普通电脑即可运行7B模型
  • 模型丰富:内置1700+预训练模型
  • 开发便捷:提供Python API和命令行接口

适用场景

  • 快速原型验证
  • 模型性能评估
  • 本地开发和测试
  • 教育和学习环境

7. 2025年大模型部署最佳实践

7.1 框架与引擎选择指南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部署技术组合:

  1. 高并发生产服务

    • Web框架:FastAPI (异步支持,高性能)
    • 推理引擎:vLLM (PagedAttention,Continuous Batching)
    • 适用场景:公开API服务,高QPS要求的应用
  2. 企业级稳定部署

    • Web框架:FastAPI或Flask (根据团队熟悉度选择)
    • 推理引擎:TGI (企业级支持,稳定性优先)
    • 适用场景:企业内部应用,对稳定性要求高的服务
  3. 个人开发与测试

    • Web框架:Flask (简单易用)
    • 推理引擎:Ollama (本地部署,资源友好)
    • 适用场景:个人学习,小型项目开发
  4. 结构化输出需求

    • Web框架:FastAPI
    • 推理引擎:SGLang (RadixAttention,结构化输出优化)
    • 适用场景:需要JSON等结构化输出的应用

7.2 性能优化策略

  1. 模型优化

    • 使用量化技术(INT8/INT4)减少内存占用和计算量
    • 应用模型剪枝和知识蒸馏减小模型体积
    • 选择合适的模型架构和参数规模
  2. 硬件优化

    • 使用最新的GPU架构(A100/H100)
    • 配置足够的GPU内存(建议≥40GB)
    • 多卡环境下使用NVLink提升通信效率
  3. 软件优化

    • 启用混合精度计算(FP16/BF16)
    • 优化批处理大小和调度策略
    • 实现请求缓存和结果复用
  4. 系统优化

    • 配置高性能网络和存储
    • 优化操作系统参数(内存管理,网络栈)
    • 实现水平扩展和负载均衡

7.3 部署架构最佳实践

  1. 分层架构设计

    • 负载均衡层:分发请求,实现高可用
    • API网关层:认证授权,限流熔断
    • 服务层:业务逻辑处理
    • 推理层:模型推理计算
    • 存储层:缓存和持久化
  2. 弹性伸缩策略

    • 基于CPU/GPU利用率的自动扩缩容
    • 配置合适的扩容冷却时间和缩容保护
    • 实现灰度发布和A/B测试
  3. 监控与告警

    • 收集关键指标:吞吐量,延迟,错误率,资源利用率
    • 设置合理的告警阈值
    • 实现自动化运维和故障恢复
  4. 安全性考虑

    • 实现API访问控制和认证
    • 配置请求限流防止滥用
    • 加密敏感数据和通信
    • 定期安全审计和漏洞扫描

7.4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 内存溢出(OOM)问题

    • 症状:服务意外崩溃,日志显示CUDA OOM错误
    • 解决方案:启用PagedAttention,使用量化模型,调整批处理大小
  2. 延迟过高

    • 症状:响应时间超过预期,用户体验下降
    • 解决方案:优化模型,启用Continuous Batching,实现缓存机制
  3. 吞吐量不足

    • 症状:并发请求处理能力低,系统资源未充分利用
    • 解决方案:调整批处理策略,使用高性能推理引擎,增加计算资源
  4. 服务不稳定

    • 症状:服务频繁重启,响应不稳定
    • 解决方案:实现优雅降级,配置资源限制,优化错误处理
  5. 部署复杂性高

    • 症状:部署流程复杂,运维成本高
    • 解决方案:使用容器化部署,自动化CI/CD流程,完善文档和监控

8.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8.1 技术演进方向

2025年及未来几年,大模型部署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

  1. 更高效的内存管理

    • 创新的缓存复用技术将进一步提升内存效率
    • 针对超长上下文的内存优化方案
    • 智能内存分配和垃圾回收机制
  2. 更智能的调度策略

    • 基于请求特征的动态调度算法
    • 预测性资源分配,提前应对流量变化
    • 多目标优化(延迟、吞吐量、成本)的调度框架
  3. 更优化的模型架构

    • 专为推理优化的模型结构设计
    • 动态计算图和条件执行
    • 模型编译和硬件协同设计
  4. 更完善的生态整合

    • 推理引擎与云服务的深度融合
    • 统一的部署接口和标准
    • 跨平台和边缘设备支持

8.2 新兴硬件支持

新兴硬件技术将为大模型部署带来新的可能性:

  1. 专用AI芯片

    • 推理优化的ASIC和FPGA
    • 支持FP8/BF16混合精度计算
    • 更低的功耗和更高的性能密度
  2. 内存技术革新

    • HBM3/4高速内存的广泛应用
    • 近内存计算架构
    • 非易失性内存的集成
  3. 异构计算平台

    • CPU+GPU+专用AI芯片的协同计算
    • 智能任务调度和负载均衡
    • 统一编程模型和开发工具

8.3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标准化和互操作性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 推理服务标准

    • 统一的API接口定义
    • 标准化的模型格式
    • 开放的性能基准测试方法
  2. 跨平台部署

    • 一次开发,多平台部署
    • 云原生设计和容器化支持
    • 边缘计算和物联网设备适配
  3. 开源生态繁荣

    • 社区驱动的技术创新
    • 共享的优化经验和最佳实践
    • 开放的基准测试和性能评估

8.4 可持续发展与成本优化

随着大模型规模的增长,可持续发展和成本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1. 能效优化

    • 降低每token生成的能耗
    • 绿色计算技术和可再生能源
    • 碳足迹监控和报告
  2. 成本效益最大化

    • 智能资源调度和自动扩缩容
    • 按需付费和预留资源的混合策略
    • 多级缓存和计算复用
  3. 轻量级部署方案

    • 知识蒸馏和模型压缩
    • 量化和稀疏化技术
    • 针对边缘设备的优化模型

9. 结论与建议

9.1 技术选型总结

基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技术选型建议:

  1. 对于高并发生产环境

    • 框架组合:FastAPI + vLLM
    • 优势:最高性能,最佳并发处理能力
    • 适合场景:面向公众的API服务,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
  2. 对于企业级应用

    • 框架组合:FastAPI/Flask + TGI
    • 优势:稳定性好,部署简单,生态完善
    • 适合场景:企业内部应用,对可靠性要求高的服务
  3. 对于个人开发和测试

    • 框架组合:Flask + Ollama
    • 优势:简单易用,资源需求低
    • 适合场景:个人学习,小型项目,快速原型验证
  4. 对于特殊需求场景

    • 结构化输出:FastAPI + SGLang
    • 资源受限环境:Flask + 量化模型
    • 超大规模模型:vLLM + 多GPU集群

9.2 性能优化建议

为了获得最佳性能,建议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1. 选择合适的硬件

    • 优先使用最新的GPU架构(A100/H100)
    • 确保足够的GPU内存(≥40GB)
    • 多卡环境下使用NVLink
  2. 优化模型和推理

    • 使用量化技术(INT8/INT4)
    • 启用混合精度计算
    • 优化批处理大小和调度策略
  3. 系统级优化

    • 配置高性能网络和存储
    • 优化操作系统参数
    • 实现水平扩展和负载均衡
  4. 持续监控和调优

    • 建立完善的监控系统
    • 定期分析性能瓶颈
    • 根据实际负载调整配置

9.3 未来发展建议

为了应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建议:

  1. 持续学习新技术

    • 关注内存管理和调度算法的最新进展
    • 学习新兴硬件平台的优化方法
    • 参与开源社区,分享和获取经验
  2. 构建灵活可扩展的架构

    • 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组件化设计
    • 设计松耦合的系统,便于技术升级
    • 实现自动化部署和运维
  3. 重视用户体验和成本平衡

    • 在性能和成本间找到平衡点
    • 优化用户体验,降低延迟
    • 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2025年的大模型时代,选择合适的部署技术对于应用的成功至关重要。FastAPI和Flask作为基础Web框架,为构建API服务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而vLLM、TGI等专业推理引擎则通过创新技术大幅提升了推理性能。通过合理组合这些技术,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优化,开发者可以构建高性能、高可用的大模型应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AI服务。

相关文章
|
12天前
|
负载均衡 测试技术 调度
大模型分布式推理:张量并行与流水线并行技术
本文深入探讨大语言模型分布式推理的核心技术——张量并行与流水线并行。通过分析单GPU内存限制下的模型部署挑战,详细解析张量并行的矩阵分片策略、流水线并行的阶段划分机制,以及二者的混合并行架构。文章包含完整的分布式推理框架实现、通信优化策略和性能调优指南,为千亿参数大模型的分布式部署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240 4
|
18天前
|
人工智能 机器人 人机交互
当AI学会“看、听、懂”:多模态技术的现在与未来
当AI学会“看、听、懂”:多模态技术的现在与未来
223 117
|
14天前
|
人工智能 文字识别 自然语言处理
从“看见”到“预见”:合合信息“多模态文本智能技术”如何引爆AI下一场革命。
近期,在第八届中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学术会议(PRCV 2025)上,合合信息作为承办方举办了“多模态文本智能大模型前沿技术与应用”论坛,汇聚了学术界的顶尖智慧,更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多模态文本智能技术”概念。
73 1
|
20天前
|
监控 算法 测试技术
大模型推理服务优化:动态批处理与连续批处理技术
本文系统阐述大语言模型推理服务中的关键技术——动态批处理与连续批处理。通过分析传统静态批处理的局限性,深入解析动态批处理的请求调度算法、内存管理策略,以及连续批处理的中断恢复机制。文章包含完整的服务架构设计、核心算法实现和性能基准测试,为构建高性能大模型推理服务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158 3
|
17天前
|
存储 缓存 算法
淘宝买家秀 API 深度开发:多模态内容解析与合规推荐技术拆解
本文详解淘宝买家秀接口(taobao.reviews.get)的合规调用、数据标准化与智能推荐全链路方案。涵盖权限申请、多模态数据清洗、情感分析、混合推荐模型及缓存优化,助力开发者提升审核效率60%、商品转化率增长28%,实现UGC数据高效变现。
|
21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拔俗AI助教系统:基于大模型与智能体架构的新一代教育技术引擎
AI助教融合大语言模型、教育知识图谱、多模态感知与智能体技术,重构“教、学、评、辅”全链路。通过微调LLM、精准诊断错因、多模态交互与自主任务规划,实现个性化教学。轻量化部署与隐私保护设计保障落地安全,未来将向情感感知与教育深度协同演进。(238字)
|
21天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NoSQL
拔俗AI大模型知识管理平台:让技术团队的“隐性知识”不再沉睡
技术团队常困于知识“存得住却用不好”。AI大模型知识管理平台如同为团队知识装上“智能大脑”,打通文档、代码、日志等碎片信息,实现智能检索、自动归集、动态更新与安全共享。它让新人快速上手、老手高效排障,把散落的经验变成可复用的智慧。知识不再沉睡,经验永不流失。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IDE
模型微调不再被代码难住!PAI和Qwen3-Coder加速AI开发新体验
通义千问 AI 编程大模型 Qwen3-Coder 正式开源,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 PAI 支持云上一键部署 Qwen3-Coder 模型,并可在交互式建模环境中使用 Qwen3-Coder 模型。
536 109
|
2月前
|
分布式计算 测试技术 Spark
科大讯飞开源星火化学大模型、文生音效模型
近期,科大讯飞在魔搭社区(ModelScope)和Gitcode上开源两款模型:讯飞星火化学大模型Spark Chemistry-X1-13B、讯飞文生音频模型AudioFly,助力前沿化学技术研究,以及声音生成技术和应用的探索。
189 2
|
2月前
|
人工智能 Java API
AI 超级智能体全栈项目阶段一:AI大模型概述、选型、项目初始化以及基于阿里云灵积模型 Qwen-Plus实现模型接入四种方式(SDK/HTTP/SpringAI/langchain4j)
本文介绍AI大模型的核心概念、分类及开发者学习路径,重点讲解如何选择与接入大模型。项目基于Spring Boot,使用阿里云灵积模型(Qwen-Plus),对比SDK、HTTP、Spring AI和LangChain4j四种接入方式,助力开发者高效构建AI应用。
1042 122
AI 超级智能体全栈项目阶段一:AI大模型概述、选型、项目初始化以及基于阿里云灵积模型 Qwen-Plus实现模型接入四种方式(SDK/HTTP/SpringAI/langchain4j)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