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云报到:比欧洲快一周!中国企业改写全球气象数据共享模式

简介: 科技云报到:比欧洲快一周!中国企业改写全球气象数据共享模式

科技云报到原创。

高质量气象数据是多领域气象应用创新的关键要素,破解“获取难、成本高”痛点,推动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已成全球气象领域重要方向。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许小峰会长曾指出,在大数据大模型时代,气象资料政策走向与开放共享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从国际视野来看,大气没有边界,仅靠一地或一个国家的气象资料远远不够,人类对大气、地球系统整体变化情况的了解,需要更多全球资料。

就在各国科研机构仍在为高质量气象数据获取成本争论不休时,9月23日,中科曙光旗下中科天机提前一周,抢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之前,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全球12公里分辨率与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的气象模式数据、时间尺度最长延伸至15天,支持逐小时更新,涵盖温度、风场、降水、湿度、气压等160余项气象要素模式数据,不仅打破了国际气象数据领域长期由少数机构主导的格局,更为全球气象数据治理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全球气象数据治理“旧困局”

长期以来,高质量、低成本的全球气象数据成为制约气象科技进步与产业应用的关键瓶颈。

以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为代表的少数国际机构,掌控着全球80%以上的高分辨率气象数据资源,其数据授权模式长期维持“高门槛+高成本”。

比如获取成本方面,ECMWF数据包含信息费、数据量费和服务费三部分成本,此次数据开放仅免除了信息费,但用户每年仍需支付上百万元,其中还未包含国际带宽费用。

早在1873年,国际气象组织正式成立时曾提出6项宗旨,包含促进建立气象观测站网的全球合作、建立维持气象和相关资料的快速交换系统、促进气象相关观测标准化等内容,可见早期建立的气象组织,就重视加强合作与共享观测资料。

而ECMWF为各国获取高质量气象数据设置成本门槛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国际气象组织成立的初衷,也成为多边气象合作的一道无形障碍。

更关键的是,全球气象数据共享长期存在科研与产业脱节的问题。比如ECMWF数据采取分级输出模式,即0-90小时的数据按1小时间隔输出,而90小时以上的数据按3小时,甚至6小时间隔输出。这对于需要高频气象数据支撑的企业而言,无疑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

在这样的景下,中科天机的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共享计划,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成为打破旧有气象数据治理格局、推动数据普惠的重要契机。

破解精度、时效、成本三角难题

中科天机此次开放的全球12公里、中国区域3公里分辨率气象数据集,其核心竞争力源于“SD3超级动力引擎+曙光AI超集群”构建的全自主技术体系,这一体系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气象数据生成的精度、时效、成本三角难题。

中科天机自主研发的​​“超级动力SD3”引擎,拥有球立方网格、非静力平衡、动力与物理深度耦合、全模块异构加速、超精细地形、全球自由变焦、融合气象AI大模型七大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使数据计算效率提升巨大,更避免了由传统动力与物理分离带来的模拟误差,让系统得以逐小时高频输出具备“区域公里级超高分辨率、有效模拟时长接近10天、精准描述复杂地形下天气现象”等特征的全行业领先高质量气象数据。

在相同资源消耗下,中科天机可完成更多预报天数,且中国区域3公里数据的逐小时输出频率,较ECMWF的分级输出模式更为密集,为新能源功率预测、航空调度等高频需求场景提供关键支撑。

同时,中科天机开发出​​“天机智能体”​​工具。用户无需气象专业知识,即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生成定制化气象模拟动画。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数据使用门槛,更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模式参数,使降水TS评分、温度RMSE等关键指标全面超越欧美系统,展现出本土化数据模型的独特优势。

从“数据资源”到“价值引擎”的跨越​

中科天机的气象数据共享计划,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共享,更在多个行业引发链式反应,推动气象数据从“辅助决策工具”升级为“价值创造引擎”。

今年9月,中科曙光联合2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了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推动“部件-系统-基础设施-软件-数据集”五层技术能力开放,实现“算、存、网、电、冷、管、软”七层协同。

AI计算开放架构解决了数据价值转化过程中的核心瓶颈——算力可获得性与应用效率问题。它以GPU为核心构建起高效率协同创新体系,联动芯片、整机、大模型、行业应用等上下游企业,通过开放跨层协作优化,让算力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畅通无阻地流向每一个需要它的创新节点,驱动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成为数据时代不可或缺的价值引擎。

在AI计算开放架构下,中科天机所提供的高质量数据,与中科曙光所构建的超级算力底座紧密协同,共同形成从数据生成到产业应用的全链路能力支撑,可支撑全球用户完成“数据获取-模型训练-推理应用”全流程作业。

数据共享直接降低了商业气象数据的应用门槛。通过逐小时风速、辐照度等要素的中长期模拟,可为风电场和光伏电站提供气象数据支撑,助力新能源发电效率提升与资产增值;在低空经济领域,依托区域精细化模拟与3公里以下垂直加密分层气象数据,助力低空商业应用;在轨道交通领域,基于强降水、大风、高温等高影响天气模拟,可辅助公路、铁路及港口物流优化运输路径与运营支撑,降低能耗与运营成本等。

如果说ECMWF的数据开放是传统气象治理的重要进步,那么中科天机的先行一步,则标志着以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为驱动的智能气象时代全面到来。

【关于科技云报到】

企业级IT领域Top10新媒体。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模型、网络安全、大数据、区块链等企业级科技领域。原创文章和视频获工信部权威认可,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数博会、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可信云大会与全球云计算等大型活动的官方指定传播媒体之一。

相关文章
|
10天前
|
数据采集 监控 安全
电力系统安全新样本:瑞数信息用“动态安全”筑起业务防线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电力交易平台面临外挂与自动化攻击威胁。瑞数信息为某省电力平台部署“主动+动态”防护体系,通过动态令牌、行为识别与可编程对抗技术,精准拦截外挂,保障交易公平与系统稳定,助力电力行业构建智能、安全的业务安全新范式。(238字)
67 23
|
2月前
|
JavaScript Java 大数据
基于JavaWeb的销售管理系统设计系统
本系统基于Java、MySQL、Spring Boot与Vue.js技术,构建高效、可扩展的销售管理平台,实现客户、订单、数据可视化等全流程自动化管理,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与决策能力。
|
5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小程序
【重磅】瑞数信息蝉联IDC中国AI赋能私有云WAF市场份额Top2!
IDC发布2024年中国AI赋能Web应用防火墙市场报告,显示云WAF市场规模达25.5亿元,同比增长5.9%。瑞数信息以12.7%的市场份额蝉联私有云WAF市场Top2。报告指出,WAF产品正向智能化升级,大模型助力流量分析与风险识别,WAAP成演进方向。瑞数信息专注动态安全技术,提供全面Web、APP、API防护,覆盖多行业头部客户,持续领跑市场。未来将加大AI投入,助力企业构建智能Web安全体系。
261 3
|
26天前
|
SQL 人工智能 安全
五星认可!瑞数信息入选IDC中国WAAP厂商技术能力评估报告
IDC发布2025《中国WAAP厂商技术能力评估》报告,瑞数信息WAAP平台在WAF、API保护、Bot管理及大模型协同防护等多维度获五星评价。依托“动态安全+AI”核心技术,实现全业务渠道与全功能超融合防护,助力企业构建智能化、一体化LLM安全防御体系,广泛服务于政企、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
|
2月前
|
传感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编解码
MATLAB|主动噪声和振动控制算法——对较大的次级路径变化具有鲁棒性
MATLAB|主动噪声和振动控制算法——对较大的次级路径变化具有鲁棒性
161 3
|
2月前
|
监控 JavaScript Java
基于大模型技术的反欺诈知识问答系统
随着互联网与金融科技发展,网络欺诈频发,构建高效反欺诈平台成为迫切需求。本文基于Java、Vue.js、Spring Boot与MySQL技术,设计实现集欺诈识别、宣传教育、用户互动于一体的反欺诈系统,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助力企业合规与用户权益保护。
|
2月前
|
人工智能 JSON 机器人
超越简单指令:解锁AI潜力的提示工程艺术
超越简单指令:解锁AI潜力的提示工程艺术
212 106
|
2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安全
Gartner报告:可观测性平台魔力象限
本文由Gregg Siegfried等作者撰写,阐述了可观测性平台如何通过遥测数据采集、AI分析与成本优化,助力企业提升系统健康度与业务韧性,并详解市场定义、核心功能及主流供应商优劣势。
Gartner报告:可观测性平台魔力象限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可视化
脑机接口(BCI):从信号到交互的工程实践
蒋星熠Jaxonic以“星际旅人”之姿,深耕脑机接口(BCI)工程实践。本文从系统架构、信号处理到解码算法,融合代码示例与可视化,剖析EEG/EMG非侵入式方案的落地挑战。聚焦延迟、准确率与用户体验,在噪声中构建稳定闭环,探索意念交互的可解释性与可靠性,助力极客穿越“噪声星云”,驶向人脑的奇妙行星。(23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