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选择使用Kafka? 有什么好处 ?
选择使用Kafka是因为Kafka作为中间件他的吞吐量比较高 , 我们的系统中主要使用Kafka来处理一些用户的行为数据 , 用户行为数据用户操作成本低 , 数据量比较大 , 需要有更高的吞吐量支持 , 并且我们在项目中需要实现根据用户行为的实时推荐 , 运营端后台管理系统首页看板数据的实体展示 !
使用Kafka有很多好处:
- 吞吐量提升:无需等待订阅者处理完成,响应更快速
- 故障隔离:服务没有直接调用,不存在级联失败问题
- 调用间没有阻塞,不会造成无效的资源占用
- 耦合度极低,每个服务都可以灵活插拔,可替换
- 流量削峰:不管发布事件的流量波动多大,都由Broker接收,订阅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去处理事件
使用Kafka也有很多缺点:
- 架构复杂了,业务没有明显的流程线,不好管理
- 需要依赖于Broker的可靠、安全、性能
使用Kafka如何保证消息不丢失 ?
使用Kafka在消息的收发过程都会出现消息丢失 , Kafka分别给出了解决方案
- 生产者发送消息到Brocker丢失设置同步发送和异步发送
- 同步发送可以通过get()获取到消息的发送结果 , 阻塞方案, 效率比较低
- 异步发送可以通过回调获取到消息的发送接口 , 非阻塞方案, 效率较高 , 可能会出现回调丢失
- 设置消息发送失败的重试次数, 设置为一个很大的值, 发送失败不断重试
- 消息在Brocker中存储丢失Kafka提供了分区的备份机制 , 可以为每个分区设置多个副本 , 主分区服务器宕机, 副本分区还有完整数据主分区数据同步到副本分区之前, 主分区宕机也有可能会出现消息丢失问题 , 解决方案就是设置消息确认的ACKS
确认机制 |
说明 |
acks=0 |
生产者在成功写入消息之前不会等待任何来自服务器的响应,消息有丢失的风险,但是速度最快 |
acks=1(默认值) |
只要集群首领节点收到消息,生产者就会收到一个来自服务器的成功响应 |
acks=all |
只有当所有参与赋值的节点全部收到消息时,生产者才会收到一个来自服务器的成功响应 |
- 消费者从Brocker接收消息丢失消费者是通过offset来定位消费数据的 , 当消费者出现故障之后会触发重平衡, 会为消费者组中的消费者重新分配消费分区, 正常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 , 这也是Kafka提供的消费保障机制但是在重平衡的过程中 , 因为Kafka默认子每隔5S自动提交偏移量 , 那么就有可能会出现消息丢失和重复消费问题
- 如果提交偏移量小于客户端处理的最后一个消息的偏移量,那么处于两个偏移量之间的消息就会被重复处理。
- 如果提交的偏移量大于客户端的最后一个消息的偏移量,那么处于两个偏移量之间的消息将会丢失。
- 解决方案有二种 :
- 设置更小的自动提交偏移量的周期 , 周期越小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就越小, 对消费者性能和服务器压力的影响就越大(缓解方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消费完毕手动提交偏移量
- 同步提交 : 会阻塞, 效率低 , 但是会重试 , 直到成功为止
- 异步提交 : 不会阻塞 , 效率高 , 但是不会重试 , 可能会出现提交失败问题
- 同步异步结合
通过Kafka本身所提供的机制基本上已经可以保证消息不丢失 , 但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还是会发送消息丢失问题 , 例如 : 回调丢失 , 系统宕机, 磁盘损坏等 , 这种概率很小 , 但是如果想规避这些问题 , 进一步提高消息发送的成功率, 也可以通过程序自己进行控制
设计一个消息状态表 , 主要包含 : 消息id , 消息内容 , 交换机 , 消息路由key , 发送时间, 签收状态等字段 , 发送方业务执行完毕之后 , 向消息状态表保存一条消息记录, 消息状态为未签收 , 之后再向Kafka发送消息 , 消费方接收消息消费完毕之后 , 向发送方发送一条签收消息 , 发送方接收到签收消息之后 , 修改消息状态表中的消息状态为已签收 ! 之后通过定时任务扫描消息状态表中这些未签收的消息 , 重新发送消息, 直到成功为止 , 对于已经完成消费的消息定时清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